搜索
首页 《送韩玉汝太傅知洋州三首》 农桑不须教,古俗自通今。

农桑不须教,古俗自通今。

意思:农业生产不需要教,古代习俗从通现在。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送韩玉汝太傅知洋州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函关见残雪,褎谷闻春禽》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通过对残雪、春禽、鸟鸣、花明、云抱、汉江等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日画卷。 首联“函关见残雪,褎谷闻春禽”,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日的残雪和谷中的春禽。函关,即函谷关,此处代指关中地区。这一句中,“残雪”暗示着春天的到来,雪虽残但春已至,预示着生机与活力。“闻春禽”则以动衬静,以鸟鸣声来衬托出周围的宁静与春天的生机。 颔联“禽响通朱轮,马嘶入青林”,进一步描绘了春日的景象。朱轮指的是华美的车轮,这里借指富贵人家的车马,马嘶声和鸟鸣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春日生机勃勃的氛围。青林则是以树木的绿色来形容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的几联中,“花明乱石路”描绘了花团锦簇、小路蜿蜒的景象;“云抱寒泉岑”则是以云雾环绕的寒泉来比喻春天的美景,表现出一种清冷而高雅的氛围。而“汉江来,城下渔网沉”则是以汉江之水来比喻春天的到来,江水滔滔,充满生机。最后,“庖供缩项鳊,坐使宫娥斟”描述了春天农桑繁盛,宫中庖人以鱼为食材,宫娥则在一旁斟酒,表现出一种富足安乐的生活氛围。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日画卷。诗人通过对残雪、春禽、鸟鸣、花明、云抱、汉江等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富有生机的美感。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春天农桑繁盛、古俗自通今的赞美之情,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但却能够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这种质朴自然的风格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函关见残雪,褎谷闻春禽。
禽响通朱轮,马嘶入青林。
花明乱石路,云抱寒泉岑。
天外汉江来,城下渔网沉。
庖供缩项鳊,坐使宫娥斟。
农桑不须教,古俗自通今。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通今

    读音:tōng jīn

    繁体字:通今

    意思:通晓当今的知识。
      ▶宋·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仁甫輓词》:“鸣珮甘泉不乏人,谁能博古复通今。”
      ▶清·彭玉麟《广学校》:“夫所贵于儒者,贵其博古耳,通今耳。”

  • 农桑

    读音:nóng sāng

    繁体字:農桑

    英语:farming and sericulture

    意思:(农桑,农桑)

     1.农耕与蚕桑。
      ▶《汉书•景帝纪》:“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 不须

    读音:bù xū

    繁体字:不須

    意思:(不须,不须)
    不用;不必。
      ▶《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
      ▶唐·张志和《渔父歌》:“青篛笠,绿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