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言送黎六郎(寿阳公之子)》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意思:冰壶见底还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出自作者[唐]韦应物的《杂言送黎六郎(寿阳公之子)》

全文赏析

这首诗《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是一首描绘诗人辞别家乡前往任职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诗人以冰壶为喻,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少年如玉,则是对家乡年轻人的赞美,他们有着诗名,是家乡的骄傲。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嵩峰多野寺的向往,以及对远离家乡前往阳城任职的期待。 颔联“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描述了诗人辞别家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颈联“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描绘了诗人前往阳城的道路,山路氤氲,景色优美。 尾联“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常岸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任职地的期待,他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尘嚣,过上清闲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家乡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和决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
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
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
山氛氲,长不见。
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
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常岸帻。
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关键词解释

  • 诗名

    读音:shī míng

    繁体字:詩名

    意思:(诗名,诗名)
    善于作诗的名声。
      ▶唐·冯贽《云仙杂记•石斧欲砍断诗手》:“杜甫子宗武,以诗示院兵曹,兵曹答以石斧一具,随使并诗还之。
      ▶宗武曰:‘斧,父斤也

  • 冰壶

    读音:bīng hú

    繁体字:冰壺

    英语:curling stone; curling; curling stone

    意思:(冰壶,冰壶)

     1.盛冰的玉壶。常用以比喻品德清白廉洁。语本

  • 见底

    读音:jiàn dǐ

    繁体字:見底

    意思:(见底,见底)

     1.形容水流清澈。
      ▶南朝·梁·江淹《丽色赋》:“水炤景而见底,烟寻风而无极。”
      ▶唐·白居易《题浔阳楼》诗:“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