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首尾吟》 虽则借言通要妙,又须从物见几微。

虽则借言通要妙,又须从物见几微。

意思:虽然就借言通美妙,又必须从事物出现细微。

出自作者[宋]邵雍的《首尾吟》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诗歌、语言、事物本质和人生的理解。 首句“尧夫非是爱吟诗”,直接点明主题,作者并非热爱诗歌本身,而是借助诗歌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一句也反映了作者对语言的看法,即语言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非目的。 “诗到忘言是尽时”则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理解,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忘却语言,达到无言的境界。这种理解体现了作者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表明诗歌并非只是语言的堆砌,而是要表达出超越语言的深层含义。 “虽则借言通要妙,又须从物见几微”这两句则体现了作者对于语言和事物关系的理解,虽然语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精髓,但要真正洞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还需要直接从事物本身去观察。 “羹因不知方知淡,乐为无声始识希”这两句用形象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就像羹汤的味道,只有不知道的人才会觉得淡,音乐的美妙在于无声之处。这体现了作者对于事物内在美的认识。 最后的“多少风花待除改,尧夫非是爱吟诗”与首句相呼应,再次强调作者并非热爱诗歌,而是借助诗歌去表达他对世界的理解和洞察。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诗歌、语言、事物和人生的独特理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到忘言是尽时。
虽则借言通要妙,又须从物见几微。
羹因不知方知淡,乐为无声始识希。
多少风花待除改,尧夫非是爱吟诗。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关键词解释

  • 虽则

    读音:suī zé

    繁体字:雖則

    英语:though; although

    意思:(虽则,虽则)
    虽然。
      ▶《书•秦誓》:“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髮,则罔所愆。”
      ▶唐·罗隐《

  • 借言

    读音:jiè yán

    繁体字:借言

    意思:犹藉口,假托的理由。
      ▶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然此二端,皆借言也。至末后一段,谓皇上当独揽干纲,不宜委政于众所阿附之元辅,此则其微意所在,乃陷臣之机阱也。”

  • 通要

    读音:tōng yào

    繁体字:通要

    意思:谓官位显要。
      ▶明·李东阳《<倪文僖公集>序》:“虽中歷巘险,晚登通要,不得尽见于用。”
      ▶明·李东阳《明故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李君士常墓志铭》:“自出翰林为御史,虽

  • 几微

    读音:jī wēi

    繁体字:幾微

    英语:an omen

    意思:(几微,几微)

     1.犹预兆;隐微。
      ▶《汉书•萧望之传》:“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