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意思:谁更潇湘移下竹,满车上洒翠成斑。

出自作者[宋]王珪的《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是一首对自然风景的赞美与致敬。诗人通过描绘幽壁的独特之处,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敬畏。 首句“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中,“昔人曾此怜幽壁”描绘出一种历史感,暗示了古人曾在此处欣赏过幽壁的美,而“醇墨”一词则表达了幽壁上的墨迹依然清晰,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往事。 “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这两句描绘了幽壁的动态和静态美。惊波象征着幽壁的活力,而常迎爽气入朝山则表达了幽壁的宁静和庄重。 “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间。”这句诗描绘了幽壁的古老和沧桑感,苔文半染风霜,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而鸟影时过,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更迭。 最后,“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这句诗将目光转向了雨中的竹子,仿佛从潇湘移植而来,满屋洒翠,给人一种清新和舒适的感觉。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生命力和坚韧精神的颂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幽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力和坚韧精神的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是一首值得品读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
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
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间。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作者介绍 皎然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

关键词解释

  • 潇湘

    读音:xiāo xiāng

    繁体字:瀟湘

    英语:Xiangjiang

    意思:(潇湘,潇湘)

     1.指湘江。因湘江水清深故名。
      ▶《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