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览古四十二首 其七》 齐相善求治,议论人人殊。

齐相善求治,议论人人殊。

意思:齐国丞相善于寻求治理,议论别人人不同。

出自作者[元]杨维桢的《览古四十二首 其七》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齐相求治,议论各异。诗人通过描绘齐相求治的场景,表达了对不同观点和方法的思考和评价。 首句“齐相善求治,议论人人殊”,点明了主题,描述了齐相努力寻求治理国家的良策,而人们则各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反映了社会上对治理国家的不同观点和方法的多样性。 “盖公本黄老,一语盖有余”,诗人通过引用“盖公”的黄老思想,表达了对这种思想的赞赏。他认为,只要抓住根本,其他细节可以不必过于计较。这种思想在治理国家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诸儒不足听,醉吏自足呼”,诗人对儒学和吏治的态度有所不同。他认为,尽管儒学在某些方面有其价值,但醉酒的吏治也有其优点。醉酒的吏治能够更加放松、自由地处理事务,减少繁琐的程序和不必要的干扰。 最后两句“醉吏狱不扰,诸儒多诉狙”进一步描述了醉吏的治理效果。诗人通过对比醉吏和诸儒的治理方式,强调了不同方法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醉吏的治理方式能够减少纷扰,使狱狱不扰;而诸儒则更多地诉诸于技巧和权谋。 整首诗通过描绘齐相求治的场景,表达了对不同观点和方法的思考和评价。诗人通过对黄老思想的赞赏和对儒学和吏治的对比,强调了不同方法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性,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齐相善求治,议论人人殊。
盖公本黄老,一语盖有余。
诸儒不足听,醉吏自足呼。
醉吏狱不扰,诸儒多诉狙。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等。他是元朝末年和明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杨维桢自幼聪颖,其父杨宏对他寄予厚望。他的诗歌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常常描写自然风景和人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杨维桢还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和花鸟画。他的画作与诗歌一样清新脱俗、自然流畅。

关键词解释

  • 相善

    读音:xiāng shàn

    繁体字:相善

    意思:彼此交好。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
      ▶《史记•穰侯列传》:“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 议论

    读音:yì lùn

    繁体字:議論

    英语:discussion

    意思:(议论,议论)

     1.谓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亦指非议,批评。
      ▶《史记•货殖列传》:“临淄亦海

  • 论人

    读音:lùn rén

    繁体字:論人

    意思:(论人,论人)
    I
    评论人。
       ▶唐·韩愈《送石处士序》:“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
       ▶明·黄淳耀《吾师录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