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 奕叶隐居三百年,栽桃种杏今满川。

奕叶隐居三百年,栽桃种杏今满川。

意思:奕叶隐居在三百年,栽桃种杏现在满川。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云居山景色以及山居生活的诗。首句“云居山高三万尺,下插浏江上撞日。”描绘了云居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景象,同时也展示了浏江的壮阔。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诗人提到了柳下和风,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的百世师德让人敬仰。然后诗人描述了他的后裔避地来此,筑室而居,这也暗示了这个地方的环境幽静,适合隐居。 “奕叶隐居三百年,栽桃种杏今满川。”这两句表达了这里的居民已经隐居了三百年,他们种下的桃树、杏树已经布满了山川,描绘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当家相傅一破砚,此外文字九千卷。”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居民虽然生活简朴,但文化氛围浓厚,他们不仅有砚台传承文化,更有九千卷书籍,展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 “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再耿光。”这两句表达了历史的变迁,虽然有些文化遗失,但是有新的光芒在闪耀。 “木叶衣裳野蕨肠,牙签玉轴还堆床。”这两句描绘了山中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衣裳和食物都来自自然,而书籍却堆积如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於山下起高阁,竹户松窗照林岳。”这两句描绘了山下新建的高阁,竹制的门户和松木的窗户映照着森林和山岳,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阁上诸郎夜诵声,太一真人降云鹤。”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夜晚高阁上孩子们朗诵的声音,仿佛引来了仙人降临,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 “向来有子中文科,泮宫弹琴咏菁莪。”这两句表达了这里的孩子们不仅有文化修养,还有艺术才能,他们会弹琴咏诗。 最后两句“柝氏门闾人刮目,仲明依旧一渔蓑。”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居民生活的赞美,他们虽然隐居山林,但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整首诗通过对云居山的景色和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赞美。同时,通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博大精深。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云居山高三万尺,下插浏江上撞日。
柳下和风百世师,有孙避地来筑室。
奕叶隐居三百年,栽桃种杏今满川。
当家相傅一破砚,此外文字九千卷。
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再耿光。
木叶衣裳野蕨肠,牙签玉轴还堆床。
更於山下起高阁,竹户松窗照林岳。
阁上诸郎夜诵声,太一真人降云鹤。
向来有子中文科,泮宫弹琴咏菁莪。
柝氏门闾人刮目,仲明依旧一渔蓑。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奕叶

    读音:yì yè

    繁体字:奕葉

    意思:(奕叶,奕叶)
    累世,代代。
      ▶汉·蔡邕《琅邪王傅蔡郎碑》:“奕叶载德,常歷宫尹,以建于兹。”
      ▶《隋书•礼仪志七》:“宣尼制法,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辂。奕叶共遵,理

  • 隐居

    读音:yǐn jū

    繁体字:隱居

    短语:隐 闭门谢客

    英语:be buried alive

    意思:(隐居,隐居)

     1.深居乡野不出仕。
      ▶《楚辞

  • 百年

    读音:bǎi nián

    繁体字:百年

    短语:一生 一世 终身 终生 辈子 一辈子 生平 平生

    英语:lifetime

    意思:
     1.指人寿百岁。
     

  • 三百

    读音:sān bǎi

    繁体字:三百

    意思:《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昺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