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魄岂愁频缺辐,苍穹犹恨类欹轩。
意思:一向魄岂愁缺辐频,苍天还是恨类倾斜轩。
出自作者[明]于鉴之的《杂感十首(崇祯元年)》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文人、道德和社会环境的。以下是对每一联的详细赏析:
“卮酒能当万树萱,上才宁必醉西园。”:第一联中,“卮酒”指的是一杯酒,“万树萱”则通常用来象征欢乐和愉快。“上才宁必醉西园”则暗示了有才之人不一定需要沉浸在繁华之中,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态度。
“清时肯护文人行,薄俗难称长者言。”:第二联中,“清时”和“薄俗”分别代表了理想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的社会风气。诗人用“文人行”和“长者言”来代表他们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素魄岂愁频缺辐,苍穹犹恨类欹轩。”:第三联中,“素魄”指的是月亮,“缺辐”在这里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缺憾。而“苍穹犹恨类欹轩”则表达了诗人对公正的追求,即使面临困难,也希望公平正义能够得到伸张。
“微词竟得留容冶,宋玉何曾似屈原。”:最后一联中,“微词”指的是诗人含蓄委婉的言辞,“容冶”则象征着美好和优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文人、道德和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公正、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诗人的态度超脱世俗,坚守道德,即使面临困难也希望公平正义能够得到伸张。同时,他也对社会的道德沦丧表示了担忧,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辞和行动来改变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