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张秘撰汴第一百一十五》 烟雾蒙玉质,斯人今则亡。

烟雾蒙玉质,斯人今则亡。

意思: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这些人现在就死。

出自作者[宋]文天祥的《张秘撰汴第一百一十五》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已故之人的怀念和对过去时光的追忆。通过对“入幕旌旗动,挥翰绮绣扬”等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已故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首句“入幕旌旗动,挥翰绮绣扬”描绘了一个壮观的场景,暗示着某种重要的事件或场合。这里的“入幕旌旗”可能指的是入幕之宾,即被邀请参加重要事件的人,而“动”则表达了他们的到来引起了热烈的欢迎和关注。而“挥翰绮绣”则描绘了人们挥毫泼墨,展示华丽的文采和才情。这两句诗将场景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而热烈的气氛。 第二句“烟雾蒙玉质,斯人今则亡”则表达了对已故之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烟雾蒙玉质”可能指的是逝者的品质和风范如同烟雾般朦胧而高贵,而“斯人今则亡”则表达了对逝者的缅怀和感慨。这句诗充满了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和惋惜。 整首诗通过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已故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之情。这种情感表达得深沉而真挚,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已故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之情。这首诗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入幕旌旗动,挥翰绮绣扬。
烟雾蒙玉质,斯人今则亡。
作者介绍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关键词解释

  • 玉质

    读音:yù zhì

    繁体字:玉質

    意思:(玉质,玉质)

     1.形容姿貌肌肤之美。
      ▶汉·张衡《舞赋》:“粉黛施兮玉质粲,珠簪挻兮缁髮乱。”
      ▶晋·王嘉《拾遗记•蜀》:“﹝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

  • 斯人

    读音:sī rén

    繁体字:斯人

    意思:
     1.此人。
      ▶《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刘基《郁离子•

  • 烟雾

    解释

    烟雾 yānwù

    [smoke;mist;vapour;smog] 烟、雾、云、气的泛称

    山谷里烟雾缭绕

    残生竟抱烟霞癖。——倪瓒《次韵郯九成见寄》

    引用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