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七夕感怀用尤悔庵原韵》 谁借针楼丝一缕,穿我啼红珠子。

谁借针楼丝一缕,穿我啼红珠子。

意思:谁能借一缕丝针楼,穿过我哭红珠子。

出自作者[清]陈维崧的《七夕感怀用尤悔庵原韵》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感情的诗歌,通过描绘不同的景象和情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先,诗人通过“鹊又填桥矣”描绘了喜鹊搭桥的场景,进而引出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千门砧杵,四围云水”。这种繁华与后面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在茅屋下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长记常年茅屋下,佳节团圞能几”。然而,现在的他却病弱孤独,“有和病、云鬟雪涕”,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在“纵病倘然人尚在,也未应、我泪多于此”这句中,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同时,“弹不尽,半襟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泪流满面的悲伤情景。 然后,诗人通过自己的现状,“如今剩有孱躯耳”,进一步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便思量、故乡瓜果,也成千里”。这里的“谁借针楼丝一缕,穿我啼红珠子”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悲痛欲绝的状态。 在结尾部分,“奈又说、春蚕竟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消逝的无奈和哀悼。而“嘱咐月钩休潋滟,幸怜人、正坐罗窗里”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寄托和对生活的感慨。最后的“风乍吼,粉云起”则以景象的突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情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慨。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挚情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鹊又填桥矣。
满长安、千门砧杵,四围云水。
长记常年茅屋下,佳节团圞能几!
有和病、云鬟雪涕。
纵病倘然人尚在,也未应、我泪多于此。
弹不尽,半襟雨。
如今剩有孱躯耳。
便思量、故乡瓜果,也成千里。
谁借针楼丝一缕,穿我啼红珠子。
奈又说、春蚕竟死。
嘱咐月钩休潋滟,幸怜人、正坐罗窗里。
风乍吼,粉云起。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

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关键词解释

  • 珠子

    读音:zhū zi

    繁体字:珠子

    短语:珍珠 串珠 真珠 珠

    英语:bead

    意思:
     1.珍珠。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苦也!我生受数年,只选得

  • 针楼

    读音:zhēn lóu

    繁体字:針樓

    意思:(针楼,针楼)
    《西京杂记》卷一:“汉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鍼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太平御览》卷八三•引南朝·梁·顾野王《舆地志》:“齐武起曾城观,七月七日宫人登之

  • 红珠

    读音:hóng zhū

    繁体字:紅珠

    意思:(红珠,红珠)
    比喻红色果实。
      ▶唐·王建《题江寺兼求药子》诗:“红珠落地求谁与,青角垂阶自不收。”
      ▶唐·温庭筠《和道溪君别业诗》:“花房透露红珠落,蛱蝶双

  • 读音:

    繁体字:

    短语:君 哥 先生 郎

    英语:midnight

    意思:1.犹怎么﹑作么。

    近义词: 儿子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