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恬公东渡》 拄瓢半死树,乞食三家村。

拄瓢半死树,乞食三家村。

意思:撑着瓢半死树,请吃三家村。

出自作者[明]葛一龙的《送恬公东渡》

全文赏析

这首诗《出山何草草,曾对几黄昏。落日照行脚,白云空寺门。拄瓢半死树,乞食三家村。只在太湖上,水田吹浪痕。》是一首描绘出山林生活的诗篇,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的开头“出山何草草,曾对几黄昏。”表达了诗人对出山的无奈和感慨。草草的“草”字,给人一种匆忙、无序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生活的匆忙和无序。而“曾对几黄昏”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他曾经面对过几个黄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落日照行脚,白云空寺门。”这两句描绘了山林傍晚的景象,落日、行脚、白云、空寺门,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行脚和白云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空寺门的景象则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尊重。 “拄瓢半死树,乞食三家村。”这两句描绘了山林中的生活状态,诗人用半死不活的树作为支撑,在三家村乞讨为生。这种描述既表现了山林生活的艰辛,也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最后,“只在太湖上,水田吹浪痕。”诗人以水田吹浪痕收尾,将整首诗的主题推向高潮。太湖、水田都是山林中的重要元素,吹浪痕则象征着生活的起伏和变化。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深刻理解,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它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出山何草草,曾对几黄昏。
落日照行脚,白云空寺门。
拄瓢半死树,乞食三家村。
只在太湖上,水田吹浪痕。

关键词解释

  • 三家村

    解释

    三家村 sānjiācūn

    [a small remote hamlet] 泛指人烟稀少、偏僻的小村庄

    永谢十年旧,老死三家村。—— 苏轼《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洲》

    引用解释

  • 三家

    读音:sān jiā

    繁体字:三家

    意思:
     1.极言人户之少。
      ▶《韩非子•难势》:“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
      ▶宋·陆游《野意》诗:“隄长逾十里,村小只三家

  • 乞食

    读音:qǐ shí

    繁体字:乞食

    英语:food begging

    意思:
     1.乞讨食物。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唐·李公佐《谢

  • 半死

    读音:bàn sǐ

    繁体字:半死

    英语:half-dead

    意思:
     1.未全死。
      ▶南朝·梁·庾肩吾《春日》诗:“水映寄生竹,山横半死桐。”
      ▶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三

  • 食三

    读音:shí sān

    繁体字:食三

    意思:蚕经过三眠三度进食。谓已接近生命之终了。
      ▶宋·王十朋《三月晦日与同舍送春于梅溪因序齿分韵》:“却因送别还惊我,我境如蚕已食三。”

    解释:1.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