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早蝉》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意思:石楠木深叶里,傍晚两三声。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早蝉》

全文赏析

这首诗《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以蝉鸣为引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首联“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诗人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傍晚江边石楠树下的蝉鸣。薄暮时分,两三声蝉鸣从石楠深叶中传出,如泣如诉,引人深思。这里,诗人以蝉鸣为引子,巧妙地引入了自己的情感。 颔联“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和对故园的思念。蝉声不仅催人衰老,更能引发故园之思,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对故园深深的怀念之情。 颈联“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这里诗人以西风为引子,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愁思。虽然此时西风还没有起,但秋思已经先秋而生,这种对秋天的敏感,正是诗人内心愁苦的反映。 尾联“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诗人回忆起在东掖时的美好时光,那时他们可以在宫槐花下聆听蝉鸣,生活充满了欢乐和希望。这一对比,更加凸显了现在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蝉鸣为引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年华流逝的感慨。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读来令人感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薄暮

    读音:bó mù

    繁体字:薄暮

    短语:暮 夕 垂暮

    英语:twilight

    意思:
     1.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 两三

    读音:liǎng sān

    繁体字:兩三

    意思:(两三,两三)
    几个。表示少量。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唐·皎然《舟行怀阎士和》诗:“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见归云

  • 石楠

    读音:shí nán

    繁体字:石楠

    意思:植物名。花供观赏,叶可入药。
      ▶《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曲阜古城有颜回墓,墓上石楠二株,可三四十围,土人云颜回手植之木。”
      ▶唐·柳宗元《袁家

  • 三声

    读音:sān shēng

    繁体字:三聲

    意思:(三声,三声)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