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废观》 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天。

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天。

意思:只知道小山桂,还记得天帝。

出自作者[唐]杨炯的《游废观》

全文赏析

这首诗给人一种超脱世俗,追寻仙道的感觉。首联“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描绘了一个寂静且稍带落寞的仙境,给人以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其中蕴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颔联“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天”通过“小山桂”与“大罗天”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仙境的独特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于道法的向往。 颈联“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进一步描绘了仙境的荒凉,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衰败的美,金炉火的熄灭与玉女泉的苔昏,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繁华落尽的感慨。尾联“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则表现出了一种超脱世俗,无欲无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仙境生活的向往。 最后的“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则以春天的美景和壮阔的江山,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而“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世俗的束缚,与神仙为伍,追求道家无为境界的理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仙境的向往,对道法的追求,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渴望,表现出一种清静、无为、超脱的仙家气息。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
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天。
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
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
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
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
作者介绍 杨炯简介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关键词解释

  • 大罗

    读音:dà luó

    繁体字:大羅

    意思:(大罗,大罗)

     1.即大罗天。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三清上曰大罗。”
      ▶唐·王建《同于汝锡游降圣观》诗:“秦时桃树满山坡,骑鹿先生降大罗

  • 小山

    读音:xiǎo shān

    繁体字:小山

    意思:文体名。
      ▶汉·王逸《<楚辞•招隐士>解题》:“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着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

  • 独知

    读音:dú zhī

    繁体字:獨知

    意思:(独知,独知)

     1.知人所不知;仅一人知。
      ▶《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
      ▶《韩非子•说林上》:“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

  • 罗天

    读音:luó tiān

    繁体字:羅天

    意思:(罗天,罗天)
    即大罗天。
      ▶《云笈七籤》卷二一:“于此界外八方世界,皆上有罗天重重,别置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亦与南天下宛利同无异也。”参见“大罗天”。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