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淮南送卢端公归台》 道从上国曾匡济,才向牢盆始重难。

道从上国曾匡济,才向牢盆始重难。

意思:方法从贵国曾经匡助,刚开始很难向牢盆。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淮南送卢端公归台》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某个特定人物境遇的感慨和期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凤鸾势逸九霄宽,北去南来任羽翰。”描绘了一只翱翔于九霄之上的凤凰,它自由自在地在北南之间飞翔,凭借着羽翼的力量。这里借喻了诗中人物有着高尚的品质和非凡的能力,能够自由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朱绂两参王俭府,绣衣三领杜林官。”这两句描绘了诗中人物在仕途上的发展,他曾两次参与王俭的府邸,穿着绣有华丽花纹的衣服担任重要的职务。这里暗示了诗中人物在官场上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同时,“绣衣三领”也暗示了诗中人物在官场上的卓越表现和受到的尊重。 “道从上国曾匡济,才向牢盆始重难。”这两句表达了诗中人物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才能和贡献,他曾经在首都担任要职,为国家出谋划策,帮助国家渡过难关。这里的“牢盆”指的是官府的冶炼场所,暗示了诗中人物在官场上的重要职务和责任。 最后,“应笑张纲谩生事,埋轮不得在长安。”这两句表达了诗中人物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嘲笑张纲只会空谈理论,而自己却不能在长安这样的繁华之地发挥作用。这里暗示了诗中人物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某个特定人物境遇的感慨和期望。通过描绘这个人物的品质、能力和仕途发展,诗人表达了对这个人物的敬意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古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凤鸾势逸九霄宽,北去南来任羽翰。
朱绂两参王俭府,绣衣三领杜林官。
道从上国曾匡济,才向牢盆始重难。
应笑张纲谩生事,埋轮不得在长安。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上国

    读音:shàng guó

    繁体字:上國

    英语:Kaminokuni

    意思:(上国,上国)

     1.指国都以西的地区。
      ▶《左传•昭公十四年》:“夏,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

  • 匡济

    读音:kuāng jì

    繁体字:匡濟

    英语:save

    意思:(匡济,匡济)
    匡正救助。
      ▶汉·王充《论衡•对作》:“圣人作经艺者(着)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
      ▶

  • 道从

    读音:dào cóng

    繁体字:道從

    意思:(道从,道从)
    I
    道旁;路侧。
       ▶《庄子•至乐》:“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从,

  • 重难

    读音:zhòng nán

    繁体字:重難

    意思:(重难,重难)

     1.繁重而艰难。
      ▶唐·罗隐《淮南送卢端公归臺》诗:“道从上国曾匡济,才向牢盆始重难。”
      ▶宋·范仲淹《奏杜曾张沔》:“钱谷重难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