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偈颂七十八首》 一藏教只成赞叹,三世佛止可傍观。

一藏教只成赞叹,三世佛止可傍观。

意思:一个藏教只成赞叹,三世佛只能旁观。

出自作者[宋]释正觉的《偈颂七十八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逍遥自在、宽广无垠的心境。诗人借助云、天、道、神等自然元素,描绘出一个超越时空、无忧无虑的境界。 首联“云无心而自闲,天无际而能宽。”描绘了云的自由自在,以及天空的宽广无垠。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云和天赋予了人的性格,更加生动地表现出它们的特征。 颔联“道无像而普应,神无虑而常安。”则表现了道的无形无象、无处不在,以及神的宁静安详。这里的“道”和“神”都是抽象的概念,诗人通过形象的描绘,使其更加具体化。 颈联“随之也不见去迹,迎之也不见来端。”表达了这种境界的无限性和永恒性,无论是追随还是迎接,都无法找到它的起始和终结。 尾联“烛晓堂虚,织妇转机梭路细。水明夜静,渔老拥蓑船月寒。”则以织妇和渔老为例,表现了这种境界中的生活场景。烛光照耀下的空堂,织妇在细致地转动机梭;水清月明的夜晚,渔老披着蓑衣在船上静静地捕鱼。这些场景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前面所描绘的境界相呼应。 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流畅自然,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逍遥自在和宽广无垠的心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云无心而自闲,天无际而能宽。
道无像而普应,神无虑而常安。
随之也不见去迹,迎之也不见来端。
一藏教只成赞叹,三世佛止可傍观。
烛晓堂虚,织妇转机梭路细。
水明夜静,渔老拥蓑船月寒。

关键词解释

  • 三世佛

    引用解释

    佛教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有千佛出世。过去佛为 迦叶 诸佛,现在佛为 释迦牟尼 佛,未来佛为 弥勒 诸佛。《法华经·方便品》:“三世诸佛,説之仪式。”《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亲见无边三世佛,故号 维摩 长者身。”《天雨花》第五回:“﹝ 刘天叙 ﹞自言是 灵山 三世佛降生。”

    读音:sān

  • 三世

    读音:sān shì

    繁体字:三世

    英语:sansei

    意思:
     1.指祖孙三代。
      ▶《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
      ▶郑玄注:“三世,自祖至孙。”
      ▶《论语

  • 赞叹

    读音:zàn tàn

    繁体字:贊嘆

    短语:称道 讴歌 歌颂 赞 称颂 颂扬 赞许 嘉许 抬举 誉 褒扬 夸 咏赞 赞颂 夸奖 歌唱 称许 褒奖 嘉 颂 赞誉 叫好 许 褒 称

  • 一藏

    读音:yī cáng

    繁体字:一藏

    意思:
     1.梵语“藏”有包薀意,故佛教谓一切教法为“一藏”。
      ▶《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明照安禅师》:“僧问一藏圆光,如何是体?”
     
     2.指一部藏经。

  • 傍观

    读音:bàng guān

    繁体字:傍觀

    意思:(傍观,傍观)

     1.在近旁观看。
      ▶《史记•滑稽列传》:“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