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邵同年戏赠买收秀才三首》 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意思:生计到处像桅杆乌,考试没有心摘颌须。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和邵同年戏赠买收秀才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的生活境遇与情感状态,表达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中的孤寂、无助和迷茫。 首联“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描绘了人生的漂泊无定,如同桅杆上的乌鸦,无处安定。同时,作者表达了对科举功名的无心追求,显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厌倦。 颔联“黄帽刺船忘岁月,白衣担酒慰鳏孤。”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的孤寂生活,船夫头戴黄帽划船,忘却了岁月的流逝,而作者则身着白衣,独自饮酒,安慰自己的孤独。 颈联“狙公欺病来分栗,水伯知馋为出鲈。”则通过描写周围人物的行为,突显了作者的困境和无助。狙公欺骗病人来分享栗子,水伯则知道作者馋嘴而特意送来鲈鱼。这些描绘既显露出作者的善良和纯真,也进一步表现了他的孤独和无助。 尾联“莫向洞庭歌楚曲,烟波渺渺正愁予。”则以洞庭湖的烟波浩渺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忧愁和迷茫。作者劝告人们不要向洞庭湖歌唱楚曲,因为那会使他更加愁绪满怀。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常,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黄帽刺船忘岁月,白衣担酒慰鳏孤。
狙公欺病来分栗,水伯知馋为出鲈。
莫向洞庭歌楚曲,烟波渺渺正愁予。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科第

    读音:kē dì

    繁体字:科第

    英语:grade the candidate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意思:
     1.等级;次第。
      ▶汉·陆贾《新语•

  • 无心

    读音:wú xīn

    繁体字:無心

    英语:indeliberateness

    意思:(无心,无心)

     1.犹无意,没有打算。
      ▶《东观汉记•寇恂传》:“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计事

  • 到处

    读音:dào chù

    繁体字:到處

    短语:街头巷尾 所在 天南地北 四野 五湖四海 四面八方 四海 四方 无处 八方 无所不在 万方

    英语:everywhere

  • 生涯

    读音:shēng yá

    繁体字:生涯

    短语:

    英语:career

    意思:
     1.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原谓生命有边际、限度。后指生命、人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