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

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

意思:红蜡烛短时间羌笛怨,清歌咽喉处蜀弦高。

出自作者[唐]杜牧的《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离别之痛和思乡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这两句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红烛短促,羌笛之声充满了离愁别绪,清歌哽咽处,蜀弦之音高昂而悲切。红烛短时,暗示了离别的匆忙和不舍,而羌笛之声的“怨”,则表达了离别之人的深深哀愁。清歌和蜀弦都是表达离别之痛的方式,前者是声音的表达,后者是乐器的表达,两者结合,更加强调了离别的痛苦。 “万里分飞两行泪,满江寒雨正萧骚。”这两句描绘了离别后的情景,离别的人在万里之外,两行热泪分飞,满江寒雨正萧骚。这里用“两行泪”来表达离别之痛和不舍,用“满江寒雨”来描绘离别后的凄凉和悲伤。萧骚一词在这里描绘了环境的凄冷和内心的悲伤。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离别之痛和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离别之痛和思乡之情。诗人通过红烛、羌笛、清歌、蜀弦等生动的意象,以及满江寒雨、萧骚等形容词,营造出一种凄凉、悲伤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离别之人的深深哀愁。这首诗的优点在于它的语言生动、情感丰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
万里分飞两行泪,满江寒雨正萧骚。
作者介绍 杜牧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关键词解释

  • 清歌

    读音:qīng gē

    繁体字:清歌

    意思:
     1.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汉·张衡《思玄赋》:“双材悲于不纳兮,并咏诗而清歌。”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 羌笛

    读音:qiāng dí

    繁体字:羌笛

    英语:Qiang flute

    意思:古代的管乐器。长二尺四寸,三孔或四孔。因出于羌中,故名。
      ▶唐·王之涣《凉州词》之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红烛

    读音:拼音:hóng zhú

    红烛的解释

    ①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寿星像前,点着一对红烛|洞房内,红烛高烧。
    ②诗集。闻一多作。1923年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