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 遥知至乐地,不异在京都。

遥知至乐地,不异在京都。

意思:遥知到地,没有不同在京都。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意象的诗。整体上,诗人似乎在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至乐地的向往。 首联“水底元无月,衣中自有珠。”表达了一种内在的富饶与外在的虚无的对比。水底没有月亮的影子,这象征着外在世界的虚无和假象。然而,衣服中却有珠子,这象征着内在的富饶和真实。这一对比体现了诗人的世界观,即真正的价值和美好不在于外在的世界,而在于内心的世界。 颔联“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涂。”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外在世界的看法。六尘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外在的事物。诗人认为这些都是迷惑人的,使人无法看清真相。万法尽迷涂,意味着世间的法则和规律也会让人迷失方向。 颈联“瀑布寒云湿,觚棱瑞气扶。”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景象,瀑布飞溅,寒云湿润,觚棱被瑞气环绕。这些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湿润、神秘的感觉,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尾联“遥知至乐地,不异在京都。”表达了诗人对至乐地的向往。至乐地是一个理想的地方,与京都不同,它更强调内在的宁静和和谐。诗人向往这样的地方,进一步体现了他的内心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哲理表达了诗人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至乐地的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水底元无月,衣中自有珠。
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涂。
瀑布寒云湿,觚棱瑞气扶。
遥知至乐地,不异在京都。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乐地

    读音:lè dì

    繁体字:樂地

    意思:(乐地,乐地)
    快乐的境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
      ▶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 京都

    读音:jīng dū

    繁体字:京都

    短语:京 都 北京

    英语:Kyoto

    意思:京师;国都。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着绝世于皇极,显祸败及京都。”<

  • 遥知

    读音:yáo zhī

    繁体字:遙知

    意思:(遥知,遥知)
    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王安石《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至乐

    引用解释

    最高妙的音乐。《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吕氏春秋·制乐》:“欲观至乐,必於至治。”《大戴礼记·王言》:“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最大的快乐。《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晋 陆机 《招隐》诗:“至乐非有假,安事浇醇朴。” 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