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湖上昭庆寺》 湖边山影里,静景与僧分。

湖边山影里,静景与僧分。

意思:湖边山影里,静景与僧分。

出自作者[宋]陈尧佐的《游湖上昭庆寺》

全文赏析

这首诗《湖边山影里,静景与僧分》是一首描绘湖边山影的宁静景色,以及诗人在其中与僧人共享静谧的诗篇。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深深向往。 首句“湖边山影里,静景与僧分”描绘了湖边的山影与静景,仿佛与僧人共享这片宁静。诗人通过这一描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 “一榻坐临水,片心闲对云”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他坐在临水的榻上,心境闲适地面对着云朵。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泊与闲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树寒时落叶,鸥散忽成群”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树叶在寒意中落下,鸥鸟散去后忽然形成一群。这一句既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力。 最后,“莫问红尘事,林间肯暂闻”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淡漠,他愿意在林间暂时忘却红尘世事,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湖边山影的宁静景色,以及诗人在其中与僧人共享静谧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深深向往。诗人的淡泊、闲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尘世的淡漠,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湖边山影里,静景与僧分。
一榻坐临水,片心闲对云。
树寒时落叶,鸥散忽成群。
莫问红尘事,林间肯暂闻。
作者介绍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陈尧佐在水利上颇有成就:为防钱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实土法”;为堵黄河在滑州缺口,他发明了“木尤杀水法”;他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防洪,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陈尧佐也工于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因其书法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

关键词解释

  • 静景

    读音:jìng jǐng

    繁体字:靜景

    意思:(静景,静景)
    幽静的景物。
      ▶唐·韩偓《赠隐逸》诗:“静景须教静者寻,清狂何必在山阴。”

    解释:1.幽静的景物。

  • 山影

    读音:shān yǐng

    繁体字:山影

    意思:
     1.山的倒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泽兰山头有深潭,山影临水,水色青绿。”
      ▶唐·岑参《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诗:“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