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再游庐山三首》 〈罗汉院有新罗罗汉,堂中法鼓特大。

〈罗汉院有新罗罗汉,堂中法鼓特大。

意思:《罗汉院有新锣汉,堂中法鼓特别大。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再游庐山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庐山》是一首描绘作者在庐山游览时所见景色和感受的诗。诗中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联“当年五月访庐山,山翠溪声寝食间。”描绘了作者在五月份访问庐山的情景,通过“山翠”和“溪声”这两个意象,生动地表现了庐山的美丽和宁静。 颔联“藤杖复随春色到,寒泉顿与客心闲。”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庐山的所见所感。通过“藤杖”和“寒泉”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在庐山中的闲适和自在。 颈联“岩头悬布煎茶足,峡口惊雷泛叶悭。”描绘了庐山中的生活场景,通过“岩头悬布煎茶”和“峡口惊雷泛叶”这两个意象,表现了庐山中的宁静和生活的诗意。 尾联“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应逐好风还。”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前村新雨”和“扁舟好风”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庐山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庐山生活的向往和留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生动,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当年五月访庐山,山翠溪声寝食间。
藤杖复随春色到,寒泉顿与客心闲。
岩头悬布煎茶足,峡口惊雷泛叶悭。
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应逐好风还。
忆自栖贤夜入城,道边兰若一僧迎。
偶然不到终遗恨,特地来游慰昔情。
海外声闻安至此,堂中天鼓为谁鸣。
匆匆复向深山去,一盏醍醐饱粟罂。
〈罗汉院有新罗罗汉,堂中法鼓特大。
〉此山岩谷不知重,赤眼浮图自一峰。
芒屩随僧践黄叶,晓光消雪堕长松。
石泉试饮先师锡,午饭归寻下寺钟。
胜处转多浑恐忘,出山惟见白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罗汉

    读音:luó hàn

    繁体字:羅漢

    短语:菩萨 祖师 佛

    英语:(n) Buddist arhat

    意思:(罗汉,罗汉)

     1.佛教语。梵语Arhat(阿罗

  • 新罗

    读音:xīn luó

    词语解释

    ⒈  朝鲜古国。公元前1世纪形成。初领有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都于庆州。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相互间战争不断。公元7世纪中叶与中国唐朝联合,攻灭百济和高句丽,不久统一半岛大部。9世纪衰落。10世纪初重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935年被王氏高丽所灭。<

  • 中法

    读音:zhōng fǎ

    繁体字:中法

    意思:
     1.合法。
      ▶《商君书•君臣》:“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2.犯法。
      ▶清·王士禛《

  • 法鼓

    读音:fǎ gǔ

    繁体字:法鼓

    意思:佛教法器之一。举行法事时用以集众唱赞的大鼓。亦指禅寺法堂东北角之鼓,与茶鼓相对。
      ▶《法华经•化城喻品》:“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晋·孙绰《游天臺山赋》:“法鼓琅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