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意思:荆州一见到桓温,是趁着悲秋天进入仙境。

出自作者[唐]李群玉的《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落帽台边菊半黄》,它是一首描绘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望远,感慨万千的诗。通过对落帽台菊花半黄的描绘,以及与桓宣武的会面,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和对帝乡的思念。 首句“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直接描绘了重阳节时的景象。落帽台是重阳节登高的地方,菊花半黄,意味着秋意已浓,时光流转。诗人以景起兴,表达了重阳节的悲凉感。行人惆怅对重阳,这里的“行人”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指所有在外游子,他们面对秋天的来临,心中充满了惆怅和思乡之情。 第二句“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帝乡的向往。诗人见到桓宣武在荆州,可能是在寻求机会或是为了事业发展,而这个机会也可能与帝乡有关。但是这个机会的到来,却是在悲秋的季节,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帝乡在这里象征着诗人理想的所在,但同时也代表着故乡。 整首诗以秋景起兴,通过描绘重阳节登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和对帝乡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关键词解释

  • 宣武

    读音:xuān wǔ

    繁体字:宣武

    意思:
     1.威武。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七》:“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吴则虞集释引刘师培《校补》云:“

  • 荆州

    读音:jīng zhōu

    繁体字:荊州

    英语:Jing Zhou

    意思:(荆州,荆州)

     1.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
      ▶汉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

  • 帝乡

    读音:dì xiāng

    繁体字:帝鄉

    英语:place where God Lived

    意思:(帝乡,帝乡)

     1.天宫;仙乡。
      ▶《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