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分类
作者
诗文热榜
课本古诗
词牌名
合称
古籍
首页
《浣溪沙》
珠桧丝杉冷欲霜。
珠桧丝杉冷欲霜。
意思:
珠秦桧丝杉冷想霜。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浣溪沙》
全文创作背景
苏轼的《浣溪沙》的创作背景与徐州的旱灾有关。在宋神宗元丰元年,也就是公元1078年的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领民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他赴徐门石潭谢雨的路上写成的。
相关句子
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玉芝红玉琢。
--
出自《再游径山》作者:[宋]苏轼
油幢愯愯丝杉翠,环佩涓涓石涧鸣。
--
出自《和孙推官忆径山游》作者:[宋]蔡襄
簇簇红云冷欲凝。
--
出自《思佳客·簇簇红云冷欲凝》作者:[宋]陈允平
枕簟溪堂冷欲秋。
--
出自《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作者:[宋]辛弃疾
春雨昼连夜,春江冷欲冰。
--
出自《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作者:[宋]辛弃疾
雨雪连三日,孤城冷欲冰。
--
出自《癸丑上元三夕皆大雨雪》作者:[宋]陆游
茅屋冷欲压,今日方中秋。
--
出自《冷翠谷口占》作者:[宋]董嗣杲
百年回首处,溪冷欲梅花。
--
出自《挽武龙蹇巡检》作者:[宋]阳枋
羞涩东篱九日黄,拒霜粗俗不宜霜。
--
出自《和胡端约岩桂六首》作者:[宋]蔡戡
读书堂前霜月明,读书堂后霜风声。
--
出自《戏韩子师》作者:[宋]韩元吉
如霜之荣。
--
出自《答赵景猷》作者:[魏晋]曹摅
薄薄板桥霜。
--
出自《朝中措·桔肥梅小蜡橙黄》作者:[宋]赵必?
几度霜
--
出自《秋江月》作者:[明]韩上桂
静念霜繁。
--
出自《赠从弟弘元》作者:[南北朝]谢灵运
履霜不衰。
--
出自《四言诗十一首 其五》作者:[汉]嵇康
昨夜霜风。
--
出自《行香子·昨夜霜风》作者:[宋]苏轼
诗句原文
珠桧丝杉冷欲霜。
山城歌舞助凄凉。
且餐山色饮湖光。
共挽朱轓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
不知明日为谁黄。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