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戎》 和其自有和其策,却恐诸公未必知。

和其自有和其策,却恐诸公未必知。

意思:和他们自己有和其策略,但恐怕您们不一定了解。

出自作者[宋]华岳的《和戎》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纳币求成、背信弃义的行径,诗人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深刻反感和愤怒。 首联“纳币求成事已非,可堪函首献其墀。”直接点明主题,通过“纳币求成”这个典故,揭示了背信弃义、不讲道义的行径。而“可堪函首”则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屈膝投降、毫无骨气之人的形象。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强烈谴责。 颔联“一天共戴心非石,九地皆涂血尚泥。”进一步深化主题,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一天共戴”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那些与敌人同流合污、共同背叛道义的人,他们已经变得毫无良心可言,如同石头一样冷酷无情。“九地皆涂血尚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行为的恶劣性,即使是在最黑暗、最污秽的地方,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出卖自己的良心,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血涂抹在泥土上。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这种行为的恶劣本质。 颈联“反汉须知为鼂错,成秦恐不在於期。”诗人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揭示了这种行为的恶劣后果。“鼂错”是历史上著名的反叛者,他的行为导致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而“不在於期”则暗示了这种行为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这两句诗表明,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引发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最后一句“和其自有和其策,却恐诸公未必知。”诗人对这种行为的解决之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也对那些可能对此一无所知的人表示了担忧。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行为的深刻反思,也表达了对解决这种问题方法的关切。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纳币求成、背信弃义等行为的深刻反思和谴责,表达了诗人对道义的坚守和对人性的关怀。诗中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纳币求成事已非,可堪函首献其墀。
一天共戴心非石,九地皆涂血尚泥。
反汉须知为鼂错,成秦恐不在於期。
和其自有和其策,却恐诸公未必知。

关键词解释

  • 诸公

    读音:zhū gōng

    繁体字:諸公

    意思:(诸公,诸公)

     1.众公卿。
      ▶《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
     

  • 未必

    读音:wèi bì

    繁体字:未必

    短语:不见得

    英语:may not

    意思:不一定。
      ▶《文子•符言》:“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于为非,而未必免于祸。”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