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秋日后》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意思:住的地方靠近山常足雨,听到晴天晒晒旧芳草茵。

出自作者[唐]王建的《秋日后》

全文赏析

这首诗《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是一首描绘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的五言古诗。它通过描述作者居住的地方靠近山峦,经常下雨,以及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凉爽,让人感觉不到穿衣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生活的态度。 首句“住处近山常足雨”,直接点明作者居住的地方靠近山峦,经常雨水充沛。这句诗通过描绘居住环境的特殊,展示了作者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闻晴晒曝旧芳茵。”这句诗描绘了晴天时,阳光曝晒,旧日的花毯也变得干燥的场景。这里不仅表达了季节的转换,也暗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向上,善于利用自然条件,让生活更加舒适。 “立秋日后无多热”,这句诗描绘了立秋之后的气候变化,天气逐渐凉爽,不再那么炎热。这不仅是对季节变化的描绘,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适应和享受。 “渐觉生衣不著身”,这句诗描绘了天气变凉爽后,人们穿着衣服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感到穿衣的累赘,甚至觉得脱掉衣服也无所谓。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和享受,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居住环境、季节变化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对生活的积极向上和乐观的态度。同时,也通过这种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态度,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关键词解释

  • 住处

    读音:zhù chù

    繁体字:住處

    短语:去处

    英语:quarters

    意思:(住处,住处)

     1.居住的处所。
      ▶《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于

  • 常足

    读音:cháng zú

    繁体字:常足

    意思:永远满足。
      ▶《老子》:“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汉·张衡《东京赋》:“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
      ▶晋·葛洪《抱朴子•知止》:“盖知足者常足也,不

  • 芳茵

    读音:fāng yīn

    繁体字:芳茵

    意思:茂美的草地。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庇峻岫之巍峨,藉翠兰之芳茵。”
      ▶唐·崔日知《奉酬韦祭酒偶游龙门北溪》诗:“巖前窥石镜,河畔踏芳茵。”
      ▶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