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拼音大全 b是什么意思 bi的汉字 bi第四声有什么字

bi第四声有什么字(bì)

    • 拼音:bì
    • 名词 墙垣。  【组词】:「铜墙铁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 名词 器物或生物的组织,有维持保护的功用。  【组词】:「炉壁」、「胃壁」、「细胞壁」。
    • 名词 险峻陡峭的山石。  【组词】:「悬崖峭壁」。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名词 军队驻守的营垒。  【组词】:「坚壁清野」、「壁垒分明」。《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汉书.卷一.高帝纪上》:「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 名词 边、方面。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那壁姨姨,敢是赵盼儿么?」元.罗贯中《风云会.第四折》:「文官每这壁,武官每那壁,斟玉液,住金杯。」
    • 名词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最末宿,有星两颗。《孙子.火攻》:「发 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宿在箕、壁、翼、轸也。」也称为「东壁」。
    • 动词 驻扎、驻屯。《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 副词 像壁一样陡峭的。  【组词】:「壁立千仞」。
    • 拼音:áo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ēi
    • 形容词 低下、低微。  【组词】:「卑贱」、「天尊地卑」。《文选.沈约.恩幸传论》:「人主谓其身卑位薄,以为权不得重。」
    • 形容词 衰微、没落。《国语.周语上》:「王室其将卑乎?」
    • 形容词 简陋。《文选.张衡.东京赋》:「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
    • 形容词 品格低劣。《孟子.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 形容词 谦恭。  【组词】:「谦卑」、「卑躬屈膝」、「卑词厚礼」。
    • 名词 低下的地方。  【组词】:「登高必自卑」。
    • 动词 使简陋、低俗。《论语.秦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唐.孔颖达.正义:「言禹卑下所居之宫室而尽力以治田间之沟洫。」
    • 动词 轻视、藐视。《国语.晋语四》:「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 拼音:bēi
    • 名词 一种草。蒿类。《集韵.平声.支韵》:「萆,一曰:『蒿类』。」
    • ,
    • 名词 蓑衣,即雨衣。《说文解字.艹部》:「萆,雨衣,一曰衰衣。」
    • 动词 隐蔽。通「蔽」。《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闲道萆山而望赵军。」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萆,音蔽,依山自覆蔽。」
    • 拼音:bēi
    • 参见「椑柿」条。
    • ,
    • 名词 椭圆形的盛酒器。《说文解字.木部》:「椑,圜榼也。」《汉书.卷六一.张骞传》「以其头 为饮器」句下唐.颜师古.注:「椑榼,即今之偏榼,所以盛酒耳,非用饮者也。」
    • 名词 斧柄。《玉篇.木部》:「椑,齐人谓斧柯为椑。」
    • 拼音:bèi
    • 名词 被子。睡眠时盖在身上的东西。《楚辞.宋玉.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 名词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被瞻、吴国有被离。
    • 动词 覆盖。《楚辞.宋玉.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 动词 蒙受、遭遇。《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 动词 及,达到。《书经.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 动词 配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
    • 副词 因为《水浒传.第五回》:「被此间有座山,唤做桃花山,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着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 助词 表被动性,用在动词前构成被动词组。  【组词】:「被选」、「被害」。《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 ,
    • 动词 分散。通「披」。《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动词 加衣于身而不束带。通「披」。《楚辞.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
    • 拼音:bèi

      bèi ㄅㄟˋ

       1. 古代套车用的器具。

       2. 同“鞴”。

    • 拼音:bèi
    • 形容词 壮大。《玉篇.大部》:「奰,壮也。」《淮南子.墬形》:「食木者多力而奰。」
    • 动词 怨怒。《诗经.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汉.毛亨.传:「不醉而怒曰奰。」唐.元结〈二风诗.乱风诗.至惑〉:「上下隔塞,人神怨奰。」
    • 动词 逼迫。南朝陈.无名氏〈代陈司空答贞阳侯书〉:「贼臣侯景,内奰中国,掘剪公室,鞭挞寓县。」
    • 拼音:bī

      基本字义

      bī(ㄅ一)

      (一)、小风。

    • 拼音:bǐ
    • 动词 较量。《文选.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文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动词 媲美。《三国演义.第三六回》:「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
    • 动词 依照、仿照。  【组词】:「比着葫芦画瓢」。《战国策.齐策四》:「食之,比门下之客。」
    • 动词 用手势摹拟动作。《红楼梦.第二九回》:「因为宝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给他看,不想失了手。」
    • 动词 打譬喻。《红楼梦.第三四回》:「别说多了,只拿前儿琪官的事比给你们听。」
    • 动词 表示胜负结果的对比。  【组词】:「竞赛结果为五比一。」
    • 动词 同类的两量相除,求出前量为后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以A:B或A/B表示。
    • 名词 《诗经》六义之一。即譬喻。《诗经.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名词 事例。《礼记.王制》:「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汉.郑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 名词 比利时的简称。
    •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介词 比较程度、性状的差别。  【组词】:「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强。」
    • ,
    • 动词 亲近。《周礼.夏官.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汉.郑玄.注:「比,犹亲也。」
    • 动词 紧靠、相并。  【组词】:「比肩而行」、「比邻而居」、「栉次鳞比」。
    • 动词 结党营私。  【组词】:「朋比为奸」。《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副词 最近、近来。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 副词 及、等到。宋.岳飞〈良马对〉:「比行百里,始奋迅。」《聊斋志异.卷二.陆判》:「比醒,则残烛昏黄,鬼客已去。」
    • 副词 连连、屡屡。《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汉书.卷五.景帝纪 》:「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
    • 名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经.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辅也。」
    • 名词 古代地方组织名称。五家为「比」。《周礼.地官.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
    • ,
    • 参见「皋比」条。
    • 拼音:bǐ

      pí ㄆㄧˊ

       ◎ 古同“膍”。

      其它字义

      bǐ ㄅㄧˇ

       ◎ 用小猪祭祀司命神。

      其它字义

      bì ㄅㄧˋ

       ◎ 古同“髀”。

    • 拼音:bǐ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名词 有标准价格、可作交易媒介的东西。  【组词】:「钱币」、「纸币」、「金币」、「外币」。《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唐.颜师古.注:「凡言币者皆所以通货物,易有无也。故金之与钱,皆名为币也。」
    • 名词 财物的总称。《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战国策.秦策五》:「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汉.高诱.注:「币,货财也。」
    • 名词 古时以束帛为祭祀或赠送宾客的礼物,称为「币」。后为礼物的泛称。《书经.召诏》:「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汉.孔安国.传:「言我非敢独勤而已,惟恭敬奉其币帛,用供待王,能求天长命。」
    • 拼音:bì
    • 副词 一定、肯定。  【组词】:「未必」、「务必」、「言必信,行必果。」《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副词 假设、如果。《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动词 坚定、果决。《荀子.强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韩非子.内储说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 名词 姓。宋代有必赞,明代有必沙。
    • 拼音:bì
    • 名词 古代用以捕捉鸟、兔的长柄小网。《说文解字.零部》:「毕,田网也。」清.段玉裁.注:「谓田猎之网也。」《庄子.胠箧》:「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
    • 名词 简札。《尔雅.释器》:「简谓之毕。」宋.邢昺.疏:「简,竹简也。古未有纸,载文于简,谓之简扎,一名毕。」《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
    • 名词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字汇.田部》:「毕,宿名。毕八星,二星直上如柄,六星曲为两行。张其口。」《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 」
    • 名词 姓。如宋代有毕昇,清代有毕沅。
    • 动词 用网捕捉。《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汉.毛亨.传:「于其飞乃毕掩而罗之。」
    • 动词 结束、终止。  【组词】:「今日事,今日毕。」《孟子.滕文公上》:「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唐.元稹《莺莺传》:「言毕,翩然而逝。」
    • 副词 全部、一齐。  【组词】:「原形毕露」、「群贤毕至」。唐.韩愈〈进学解〉:「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 拼音:bì
    • 动词 关上、合上。  【组词】:「闭门」、「闭目」。《礼记.礼运》:「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 动词 阻塞不通。  【组词】:「闭气」、「闭塞」。《易经.坤卦.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 动词 停止、终结。  【组词】:「闭会」、「闭市」、「闭幕」。
    • 动词 禁止、断绝。《左传.僖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史记. 卷二四.乐书》:「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闭淫也。」
    • 名词 姓。如明代有闭鲁。
    • 拼音:bì
    • 参见「吡吡」条。
    • ,
    • 动词 诋毁。《庄子.列御寇》:「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为者也。」
    • 拼音:bì
    • 名词 地名。春秋时郑地,故址在今国内河南省荥阳县东北。
    • 拼音:bì
    • 动词 遮蔽、掩盖。  【组词】:「庇荫」、「包庇」。《说文解字.?部》:「庇,荫也。」唐.韩愈〈感春〉诗三首之一:「藤阴已可庇,落蕊还漫漫。」
    • 动词 保护。  【组词】:「庇护」、「庇佑」。《文选.陆倕.石阙铭》:「克明俊德,大庇生民。」《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应瑒诗》:「晚节值众贤,会同庇天宇。」
    • 拼音:bì
    • 动词 荫蔽。通「庇」。《庄子.人间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宋史.卷四二一.李庭芝传》:「陈宜中请诛文,虎似道芘之。」
    • ,
    • 名词 芘芣:植物名。即锦葵。锦葵科锦葵属。茎高约一公尺。叶互生,呈圆心形或肾形, 边缘有钝齿,开紫红色花。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满,充满。

    • 拼音:bì

      (詖)

      bì ㄅㄧˋ

       ◎ 偏颇,邪僻:~行。~辞。

      详细解释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1. 相连接        :“商贾骈~。”

       2. 古同“陛”。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形容词 芳香。《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
    • 拼音:bì
    • 形容词 傲慢、不庄重。《玉篇.心部》:「怭,慢也。」
    • 拼音:bì
    • 动词 赐与、给予。《诗经.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左传.隐公三年》:「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 动词 酬答。《诗经.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女子有容仪。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同“畀”。

      其它字义

      qí ㄑㄧˊ

       ◎ 举。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心怀奸诈。

      其它字义

      pī ㄆㄧˉ

       1. 恐惧。

       2. 忧愁。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名词 荆竹树枝之类所编成的篱笆或遮挡物。通「筚」。《集韵.入声.质韵》:「荜,荆也。」晋.陶渊明〈止酒〉诗:「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
    • 名词 参见「荜茇」条。
    • 拼音:bì
    • 名词 古代兵器的柄,后亦指器物的柄。《说文解字.木部》:「柲,欑也。」清.段玉裁.注:「戈戟矛柄皆用积竹杖,不比他柄用木而已。……柲之引伸为凡柄之偁。」《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戈柲,六尺有六寸。」
    • 拼音:bì
    • 名词 台阶、阶梯。《说文解字.阜部》:「陛,升高陛也。」清.段玉裁.注:「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谓之陛。」汉.贾谊〈上疏陈政事〉:「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 名词 古代宫殿的最高阶,天子坐以听政之处。《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拼音:bì
    • 名词 佩刀刀鞘下端的装饰物。《诗经.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鞞琫有珌。」汉.毛亨.传:「珌,下饰。」
    • 拼音:bì
    • 动词 谨慎。  【组词】:「惩前毖后」。《书经.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唐.孔颖达.正义:「惟殷顽民,恐其叛乱,故徒于洛邑。」
    • 动词 辛劳。《书经.大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唐.孔颖达.正义:「言无劳于征伐之忧也。」
    • 形容词 泉水流动的样子。《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汉.郑玄.笺:「泉水流而入淇。」《文选.左思.魏都赋》:「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
    • 拼音:bì
    • 参见「哔哔剥剥」、「哔叽」等条。
    • 拼音:bì
    • 名词 美饰。《易经.贲卦.上九》:「白贲,无咎。」唐.孔颖达.正义:「以自为饰而无忧患。」
    • 名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下艮(?)上。象徵着可以有小利,且可以有 所往的意思。
    • 形容词 华丽的、光洁的。参见「贲如」、「贲然」等条。
    • 副词 形容贵宾驾临。参见「贲临」条。
    • ,
    • 形容词 富于勇力而行走迅速。《广韵.平声.魂韵》:「贲,勇也。」《墨子.备梯》:「令贲士、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
    • 名词 参见「贲门」条。
    • 名词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贲浦。
    • ,
    • 形容词 大。《诗经.大雅.灵台》:「虡业维枞,贲鼓维镛。」唐.孔颖达.正义:「贲,大也。故谓为贲鼓。」
    • 拼音:bì

      fú ㄈㄨˊ

       1. 满。

       2. 古同“幅”。

       3. 古容器名。

      其它字义

      bì ㄅㄧˋ

       ◎ 逼迫。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同“痹”,风湿引起的病。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动词 使。  【组词】:「俾能自立」。《左传.成公十三年》:「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 动词 服从。《书经.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文选.汉武帝.贤良诏》:「日月所烛,罔不率俾。」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bì
    • 名词 古代用以捕捉鸟、兔的长柄小网。《说文解字.零部》:「毕,田网也。」清.段玉裁.注:「谓田猎之网也。」《庄子.胠箧》:「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
    • 名词 简札。《尔雅.释器》:「简谓之毕。」宋.邢昺.疏:「简,竹简也。古未有纸,载文于简,谓之简扎,一名毕。」《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
    • 名词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字汇.田部》:「毕,宿名。毕八星,二星直上如柄,六星曲为两行。张其口。」《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 」
    • 名词 姓。如宋代有毕昇,清代有毕沅。
    • 动词 用网捕捉。《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汉.毛亨.传:「于其飞乃毕掩而罗之。」
    • 动词 结束、终止。  【组词】:「今日事,今日毕。」《孟子.滕文公上》:「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唐.元稹《莺莺传》:「言毕,翩然而逝。」
    • 副词 全部、一齐。  【组词】:「原形毕露」、「群贤毕至」。唐.韩愈〈进学解〉:「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 拼音:bì
    • 参见「狴犴」条。
    • 拼音:bì
    • 动词 倒下、仆倒。《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定公八年》:「籍丘子鉏击之,与一人俱毙。」晋.杜预.注:「毙,仆也。」
    • 动词 死。  【组词】:「倒毙」、「击毙」、「枪毙」。《国语.晋语二》:「骊姬与犬肉,犬毙;饮小臣酒,亦毙。」
    • 动词 倾覆、失败。《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拼音:bì
    • 名词 (bismuth, Bi)化学元素。原子序83。色白微红,纯铋是柔软的金属,不纯时质地坚脆,易熔解,可制合金及药品。也称为「苍铅」。
    • 拼音:bì

      pí ㄆㄧˊ

       1. 捕虾的竹器。

       2. 用竹或荆柳编织的障碍物。

      其它字义

      bì ㄅㄧˋ

       1. 古同“篦”,篦子。

       2. 排列;编排。

      详细解释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1. 恶米。

       2. 中国春秋时鲁东郊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剌。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基本字义

      bì(ㄅ一ˋ)

      (一)、直視。

      (二)、慚愧。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参见「埤堄」条。
    • ,
    • 名词 低下潮湿的地方。《国语.晋语八》:「木不危生,松柏不生埤。」
    • ,
    • 名词 低墙。唐.杜甫〈题省中院壁〉诗:「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溜常阴阴。」
    • 名词 灌溉用的蓄水池。多用于地名。参见「埤头乡」、「虎头埤」条。
    • 动词 增加。《诗经.邶风.北门》:「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 与妹书〉:「削长埤短,可数百里。」
    • ,
    • 形容词 低下。通「卑」。《字汇.土部》:「埤,音悲。与卑同。污下也。」《荀子.非相》:「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
    • 拼音:bì
    • 参见「梐枑」、「梐梱」等条。
    • 拼音:bì
    • 形容词 破的、旧的。  【组词】:「敝帚自珍」、「弃之如敝屣」。《论语.子罕》:「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宋.钱公辅〈义田记〉:「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 形容词 疲倦。同「疲」。  【组词】:「敝于奔命」。宋.司马光〈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形容词 自谦之词。用于对别人指称和自己相关的事物。  【组词】:「敝校」、「敝姓」。《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
    • 动词 失败。《左传.僖公十年》:「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晋.杜预.注:「敝,败也。」
    • 动词 毁坏。清.李文炤〈勤训〉:「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
    • 拼音:bì
    • 名词 参见「有庳」条。
    • 形容词 房屋低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
    • ,
    • 形容词 低下。《史记.卷一一九.循吏传.孙叔敖传》:「楚民俗好庳车。」
    • 形容词 短小。《周礼.地官.大司徒》:「其民丰肉而庳。」
    • 名词 众水聚集的地方。汉.扬雄《太玄经.卷一.增卦》:「泽庳其容,众润攸同。」
    • 拼音:bì
    • 名词 古代罪犯妻女没入官家为奴,称为「婢」。  【组词】:「官婢」。《周礼.秋官.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汉.郑玄.注:「今之为奴婢,古之罪人也。」
    • 名词 旧称供使唤的丫头。  【组词】:「婢女」。宋.范成大〈清远店〉诗:「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
    • 名词 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晋.杜预.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动词 关上、合上。  【组词】:「闭门」、「闭目」。《礼记.礼运》:「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 动词 阻塞不通。  【组词】:「闭气」、「闭塞」。《易经.坤卦.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 动词 停止、终结。  【组词】:「闭会」、「闭市」、「闭幕」。
    • 动词 禁止、断绝。《左传.僖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史记. 卷二四.乐书》:「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闭淫也。」
    • 名词 姓。如明代有闭鲁。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同“闭”。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同“蓖”。

    • 拼音:bì

      bō ㄅㄛˉ

       1. 绦属。

       2. 锦类。

       3. 水波锦文。

      其它字义

      bì ㄅㄧˋ

       ◎ 装束貌。

    • 拼音:bì

      pī ㄆㄧˉ

       ◎ 旌旗披靡。

      其它字义

      bì ㄅㄧˋ

       1. 旌旗。

       2. 衣服貌。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名词 本指以荆条编成的篱笆、门扉或其他遮挡物。后泛指以荆条或竹子编成的器物。  【组词】:「筚门」。
    • 名词 参见「筚篥」条。
    • 拼音:bì
    • 形容词 偏颇、不公正。汉.王充《论衡.自然》:「德弥薄者信弥衰,心险而行詖,则犯约而负教。」唐.柳宗元〈送贾山人南游序〉:「言未尝詖,行未尝怪。」
    • 形容词 谄媚。《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翟)义父故丞相方进,险詖阴贼。」唐.颜师古.注:「詖,佞也。」
    • 拼音:bì
    • 名词 美饰。《易经.贲卦.上九》:「白贲,无咎。」唐.孔颖达.正义:「以自为饰而无忧患。」
    • 名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下艮(?)上。象徵着可以有小利,且可以有 所往的意思。
    • 形容词 华丽的、光洁的。参见「贲如」、「贲然」等条。
    • 副词 形容贵宾驾临。参见「贲临」条。
    • ,
    • 形容词 富于勇力而行走迅速。《广韵.平声.魂韵》:「贲,勇也。」《墨子.备梯》:「令贲士、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
    • 名词 参见「贲门」条。
    • 名词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贲浦。
    • ,
    • 形容词 大。《诗经.大雅.灵台》:「虡业维枞,贲鼓维镛。」唐.孔颖达.正义:「贲,大也。故谓为贲鼓。」
    • 拼音:bì
    • 形容词 任性、固执。  【组词】:「刚愎自用」。《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君愎而虐。」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则桧之遂非狠愎,已自可见。」
    • 拼音:bì
    • 名词 二百称为「皕」。《说文解字.皕部》:「皕,二百也。」  【组词】:「皕宋楼」。
    • 拼音:bì
    • 名词 浴室。《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汉.郑玄.注:「湢,浴室也。」
    • 形容词 整肃。参见「湢然」条。
    • 拼音:bì
    • 形容词 至诚。大徐《说文解字.心部》:「愊,诚志也。」《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发愤悃愊,信有忧国之心。」唐.颜师古.注:「悃愊,至诚也。」《新唐书.卷一八二.刘瑑传》:「谏罢武宗方士,言多恳愊。」
    • 形容词 心中郁结。参见「愊抑」、「愊忆」等条。
    • 拼音:bì
    • 动词 辅助。《字汇.弓部》:「弼,辅也,助也,正也。」《书经.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汉.孔安国.传:「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 动词 矫正过失。  【组词】:「匡弼」。《晋书.卷三.武帝纪》:「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
    • 名词 古时用来矫正弓弩的器具。《荀子.臣道》「谓之拂」句下唐.杨倞.注:「拂,读为弼。弼,所以辅正弓弩者也。」
    • 名词 职官名。辅佐元首的官员。《礼记.文王世子》:「设四辅及三公。」唐.孔颖达.正义:「其四辅者,案《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1. 以物辗转给人。

       2. 益,增加。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土块。

      详细解释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同“弼”。

    • 拼音:bì

      (贔)

      bì ㄅㄧˋ

       ◎ 〔~屃(xì)〕a.用力的样子;b.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基座多雕成它的形状。

      详细解释
    • 拼音:bì

      其它字义

      pí ㄆㄧˊ

       ◎ 均为“裨”的讹字。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名词 食物的香味。《说文解字.食部》:「飶,食之香也。」《诗经.周颂.载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汉.毛亨.传:「飶,芬香也。」
    • 拼音:bì
    • 名词 古时帝王出行时,实施交通管制,禁止人车通行,称为「跸」。《史记.卷一零二.张释之传》:「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夏四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
    • 名词 泛指帝王出行时止宿的地方。  【组词】:「驻跸」。
    • 拼音:bì
    • 名词 动物名。蚌类,壳形长而狭。《尔雅.释鱼》:「蜌,螷。」晋.郭璞.注:「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俗称为「马刀」。
    • 拼音:bì
    • 名词 荆竹树枝之类所编成的篱笆或遮挡物。通「筚」。《集韵.入声.质韵》:「荜,荆也。」晋.陶渊明〈止酒〉诗:「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
    • 名词 参见「荜茇」条。
    • 拼音:bì
    • 参见「蓖麻」条。
    • 拼音:bì
    • 名词 (bismuth, Bi)化学元素。原子序83。色白微红,纯铋是柔软的金属,不纯时质地坚脆,易熔解,可制合金及药品。也称为「苍铅」。
    • 拼音:bì
    • 名词 君主。《书经.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 动词 徵召。《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 动词 驱除、屏除。  【组词】:「辟邪」。《楚辞.屈原.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汉.王逸.注:「扫除之也。」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忽有执公子衣者曰:『愿辟人,臣有所言,公子不忆于陵时乎?』」
    • 动词 躲开、回避。通「避」。《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 ,
    • 名词 法度、刑法。  【组词】:「大辟」。《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汉.毛亨.传:「辟,法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故立法制辟,若临万仞之壑。」
    • 名词 荒远幽隐的地方。《战国策.秦策一》:「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小学处辟,其霸何也?』」
    • 动词 开拓。通「辟」。《诗经.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动词 排除、驳斥。通「辟」。  【组词】:「辟除」、「辟谣」、「辟邪说」。
    • 动词 比喻。通「譬」。《荀子.王霸》:「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 动词 捶胸。通「擗」。《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 动词 偏颇、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
    • 形容词 乖僻、偏邪。通「僻」。《庄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异。」《礼记.玉藻》:「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 拼音:bì
    • 参见「哔哔剥剥」、「哔叽」等条。
    • 拼音:bì
    • 动词 关闭、深闭。《说文解字.门部》:「閟,闭门也。」清.段玉裁.注:「引申为凡闭之偁。」宋.文天祥〈正气歌〉:「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明.高启《高太史凫藻集.卷四.南宫生传》:「患求者众,遂自閟,希复执笔。」
    • 形容词 幽深的。  【组词】:「閟宫」。宋.曹勋〈蓦山溪.乌龙云洞神护红尘外〉词:「松露閟,紫烟深。」清.王士祯〈圣安寺僧联句〉:「肃肃僧寮清,穆穆禅宫閟。」
    • 拼音:bì
    • 参见「腷腷膊膊」、「腷臆」等条。
    • 拼音:bì
    • 名词 一种神经性疾病。肢体失去感觉,不能随意活动。  【组词】:「小儿麻痹」。古字作「痹」。
    • 动词 麻木、感觉迟钝。唐.杨嗣复〈丞相礼部尚书文公权德舆文集序〉:「元和五年冬,执政暴疾,既瘖且痹,未旬日而公作相。」宋.欧阳修〈憎苍蝇赋〉:「欲瞑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古字作「痹」。
    • 拼音:bì
    • 同「痹」。
    • 拼音:bì
    • 动词 增加、帮助。  【组词】:「裨益」、「无裨于事」。《国语.晋语八》:「子若能以忠信赞君,而裨诸侯之阙。」
    • 动词 修补。南朝梁.王琰《冥祥记.赵泰》:「乃遣泰为水官监作吏,将二千余人,运沙裨岸。」
    • ,
    • 形容词 小的。《文选.张衡.西京赋》:「尔乃商贾百族,裨贩夫妇。」
    • 形容词 副的、偏的。《三国志.卷五六.吴书.吕范传》:「曹公至赤壁,(吕范)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晋书.卷五九.东海王越传》:「自顷胡寇内逼,偏裨失利。」
    • 名词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裨谌。
    • 拼音:bì
    • 动词 方言。用火烘乾。《玉篇.火部》:「煏,火乾也。」《齐民要术.卷五.伐木》:「凡非时之木,水沤一月,或火煏取乾,虫皆不生。」《佩文韵府.卷七一.队韵》:「张凤翼〈喜雨赋〉:『润物优游不破块兮,睠彼疆场靡煏焙兮。』」
    • 拼音:bì
    • 动词 射。《说文解字.弓部》:「彃,射也。」清.段玉裁.注:「彃,射者,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楚辞.屈原.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康回倾地,夷羿彃日。」
    • 名词 弦。《集韵.入声.质韵》:「彃,一曰:『弦』也。」
    • 拼音:bì

      (潷)

      bì ㄅㄧˋ

       ◎ 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壶里的茶水~干了。

      详细解释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又 pì ㄆㄧˋ

       ◎ 古同“睥”。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泉水)涌出:~沸。~浡(水涌得很急)。

    • 拼音:bì
    • 名词 青绿色的美石。《说文解字.玉部》:「碧,石之青美者。」《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唐.成玄英.疏:「碧,玉也。」
    • 形容词 青绿色的。  【组词】:「碧草」、「碧波荡漾」。唐.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唐.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拼音:bì
    • 名词 害处、毛病。  【组词】:「有利无弊」、「兴利除弊」。《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宋.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名词 欺诈蒙骗、奸伪非法的事。  【组词】:「作弊」、「营私舞弊」。《红楼梦.第一四回》:「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
    • 形容词 疲困。《文选.诸葛亮.出师表》:「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宋.苏轼〈留侯论〉:「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
    • 动词 败、衰败。《楚辞.屈原.天问》:「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 拼音:bì
    • 名词 有标准价格、可作交易媒介的东西。  【组词】:「钱币」、「纸币」、「金币」、「外币」。《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唐.颜师古.注:「凡言币者皆所以通货物,易有无也。故金之与钱,皆名为币也。」
    • 名词 财物的总称。《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战国策.秦策五》:「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汉.高诱.注:「币,货财也。」
    • 名词 古时以束帛为祭祀或赠送宾客的礼物,称为「币」。后为礼物的泛称。《书经.召诏》:「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汉.孔安国.传:「言我非敢独勤而已,惟恭敬奉其币帛,用供待王,能求天长命。」
    • 拼音:bì
    • 名词 地名。春秋时鲁邑,故址在今国内山东省费县。
    • 拼音:bì
    • 动词 遮盖、挡住。  【组词】:「衣不蔽体」、「浮云蔽白日」。《楚辞.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动词 遮掩、保护。  【组词】:「掩蔽」、「蔽护」。《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 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动词 受阻隔、欺骗。  【组词】:「蔽塞」、「蒙蔽」。《楚辞.屈原.卜居》:「竭知尽忠,而蔽鄣于谗。」《战国策.齐策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动词 总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名词 障碍、毛病。《论语.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譊譊成俗,而不知变,此学者之蔽也。」
    • ,
    • 名词 古时车厢旁边的帘子。《周礼.春官.巾车》:「木车蒲蔽,犬?尾櫜疏饰小服皆疏。」
    • 动词 擦拭。通「拂」。《史记.卷八十六.刺客传.荆轲传》:「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 拼音:bì
    • 名词 衣裳边幅的装饰。《仪礼.既夕礼》:「縓綼緆。」汉.郑玄.注:「饰裳在幅曰綼。」民国.章太炎《新方言.释器》:「今人谓衣裳边角纯缘曰綼。」
    • 拼音:bì
    • 名词 平而有孔隙的竹器,垫在锅底,以便蒸食物之用。《说文解字.竹部》:「箅,所以蔽甑底。」俗称为「箅子」。
    • 拼音:bì
    • 参见「馝馞」条。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同“篦”。

    • 拼音:bì

      pì ㄆㄧˋ

       ◎ 〔~稄〕禾苗茂密。

      其它字义

      bì ㄅㄧˋ

       ◎ 蹂禾下叶。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爆裂声。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形状似狐狸而有翅膀,声音似大雁。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名词 假发。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三国志.卷五三.吴书.薛综传》:「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髡取为髲。」
    • 拼音:bì
    • 形容词 马肥大而强壮。《诗经.鲁颂.有駜》:「有駜有駜,駜彼乘黄。」汉.毛亨.传:「駜,马肥强貌。」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见“滗”。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1. 古代帝王的一种仪仗:“翠盖耀澄,~帟凝晨。”

       2. 古同“毕”(a.捕捉禽兽的长柄网,如“振羽入罗~。”b.用长柄网捕捉,如“田、狩、~、弋,不听国政”)。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同“幣”。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同“毙”。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1. 女巫穿的衣服。

       2. 戏装。

       3. 缝在小孩和服上的腰带(日本汉字)。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名词 本指以荆条编成的篱笆、门扉或其他遮挡物。后泛指以荆条或竹子编成的器物。  【组词】:「筚门」。
    • 名词 参见「筚篥」条。
    • 拼音:bì
    • 名词 用竹片、牛骨或金属等制成的细齿梳子,用以除去发垢,或插在头上当发饰。唐.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耳聋须画字,发短不胜篦。」唐.白居易〈琵琶行〉:「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 拼音:bì
    • 名词 墙垣地。《玉篇.广部》:「廦,屋墙也,垣也。今作壁。」《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穴盗》:「东、北去廦各四尺,高一尺。」
    • 拼音:bì
    • 动词 宠爱。《玉篇.女部》:「嬖,春秋传曰:『贱而获幸曰嬖。』」晋.王嘉《拾遗记.卷五》:「初,帝深嬖李夫人。」唐.陈鸿《长恨传》:「繇是治其容,敏其词,婉变万态,以中上意。上益嬖焉。」
    • 名词 旧时出身卑微而受宠幸的人。  【组词】:「便嬖」。《左传.成公十七年》:「晋厉公侈,多外嬖。」晋.杜预.注:「外嬖,爱幸大夫。」《新唐书.卷八一.三宗诸子传.章怀太子贤传》:「守礼以外支为王,不甚才而多宠嬖。」
    • 形容词 受到宠爱的。  【组词】:「嬖妾」、「嬖姬」、「嬖臣」。
    • 拼音:bì
    • 名词 乐器名。参见「觱达」、「觱篥」等条。
    • 形容词 泉水涌出的样子。参见「觱沸」条。
    • 拼音:bì
    • 名词 古时帽冠上的接缝处。《仪礼.既夕礼》:「冠六升,外縪,缨条属厌。」汉.郑玄.注:「縪,谓缝着于武也。」唐.贾公彦.疏:「武谓冠卷,以冠前后皆缝着于武……若凶冠,从武下外缝之,谓之外縪。」
    • 名词 古时遮蔽膝盖用的朝服,多以柔皮制成。通「韠」。
    • 拼音:bì
    • 参见「薜荔」、「薜罗」等条。
    • ,
    • 名词 一种药草。《尔雅.释草》:「薜,山蕲。」
    • 名词 山麻,生于山中。《尔雅.释草》:「薜,山麻。」
    • 动词 破裂。通「劈」。《周礼.冬官考工记.旊人》:「凡陶旊之事,髻垦薜暴,不入市。」
    • 拼音:bì
    • 名词 动物名。硬骨鱼纲。似鯶而小,赤眼。也称为「鳟」。
    • 拼音:bì
    • 动词 躲开。  【组词】:「避雨」、「避暑」、「避风港」、「退避三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唐.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动词 隐去、离开。  【组词】:「避世」、「避讳」。《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
    • 动词 免、防止。  【组词】:「避雷针」、「避孕」。《吕氏春秋.季冬纪.介立》:「脆弱者拜请以避死。」汉.高诱.注:「避,犹免也。」
    • 动词 让。汉.鼂错〈论贵粟疏〉:「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唐.杜甫〈饮中八僊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名词 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唐.颜师古.注:「髀,股骨也。」
    • 名词 古时用来测量日影的表。如商、周之时的《周髀算经》。《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髀,股也;股者,表也。」
    • 拼音:bì
    • 名词 人体解剖学上指从肩胛到腕骨的部分。
    • 名词 动物的前肢。  【组词】:「螳臂」、「猿臂」。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bì
    • 名词 古时帝王出行时,实施交通管制,禁止人车通行,称为「跸」。《史记.卷一零二.张释之传》:「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夏四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
    • 名词 泛指帝王出行时止宿的地方。  【组词】:「驻跸」。
    • 拼音:bì
    • 动词 倒下、仆倒。《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定公八年》:「籍丘子鉏击之,与一人俱毙。」晋.杜预.注:「毙,仆也。」
    • 动词 死。  【组词】:「倒毙」、「击毙」、「枪毙」。《国语.晋语二》:「骊姬与犬肉,犬毙;饮小臣酒,亦毙。」
    • 动词 倾覆、失败。《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参见「饆饠」条。
    • 拼音:bì
    • 名词 古代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央有圆孔。《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词人墨客得了此笺,犹如拱璧。」
    • 名词 玉的通称。  【组词】:「白璧无瑕」、「完璧归赵」。《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 动词 馈赠不受,退还原物。  【组词】:「敬璧」、「璧还」。明.张居正〈答豫所吕相公〉:「使旋附候厚惠,不敢当,辄以璧诸使者,统惟鉴原。」
    • 形容词 美好的。  【组词】:「璧人」。
    • 形容词 形圆如璧的。  【组词】:「璧日」、「璧月」。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代写信用的竹简。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1. 古县名,在今中国贵州省遵义市西。

       2. 古河名。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名词 古时遮蔽膝盖用的朝服,多以柔皮制成。《说文解字.韦部》:「韠,韍也。所以蔽前者,以韦,下广二尺,上广一尺,其颈五寸。一命縕韠,再命赤韠。」《诗经.桧风.素冠》:「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
    • 拼音:bì
    • 「韠」的异体字。
    • 拼音:bì
    • 名词 古代一种合裆的贴身裤子。汉.扬雄《方言.卷四》:「无襱之裤谓之襣。」晋.郭璞.注:「裤无踦者,即今犊鼻褌也。」《玉篇.衣部》:「襣,犊襣,以全三尺布作,形如牛鼻,相如所着也。」
    • 拼音:bì
    • 名词 一种捕捉鸟兽的网,网子会自动覆盖。《尔雅.释器》:「繴,谓之罿,罿,谓之罬也;罬,谓之罦,罦,覆车也。」晋.郭璞.注:「今之翻车也,有两辕,中施罥以捕鸟。」邢昺疏引孙炎曰:「覆车网,可以掩兔者也。一物五名,方言异也。」
    • 拼音:bì
    • 名词 衣服上摺叠的痕迹或皱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艺绝》:「张遂置钓于巾襞中。」
    • 名词 肠、胃等内部器官上的皱摺。如:「胃皱襞」、「环状皱襞」。
    • 动词 摺叠。晋.左思〈娇女〉诗:「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唐.王勃〈铜雀妓〉诗二首之一:「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斗星名。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动词 仆倒、跌倒。晋.释法显《佛国记.卷下》:「王来见之,迷闷躄地,诸臣以水洒面,良久乃苏。」
    • 名词 瘸腿,两脚残废不能走。《礼记.王制》:「瘖、聋、破、躄、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唐.孔颖达.正义:「躄,谓足不能行。」《文选.枚乘.七发》:「当是之时,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伛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
    • 拼音:bì
    • 「躄」的异体字。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同“跸”。

    • 拼音:bì
    • 参见「贔风」、「贔屭」等条。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犁耳,装在铧上的铁板,使耕开的土壤翻转并破碎。

    • 拼音:bì
    • 名词 动物名。鸟纲鸡形目。形与雉相似,羽毛美丽,产于国内西南部山野。《尔雅.释鸟》:「鷩雉。」晋.郭璞.注:「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鲜明。」也称为「锦鸡」。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b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ì
    • 「鷿」的异体字。
    • 拼音:bì

      bì ㄅㄧˋ

       ◎ 古书上说的龟一类的动物:“影蛾池中有~龟。”

    • 拼音:bié
    • 形容词 咇茀:香气浓郁。《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肸蠁布写,?薆咇茀。」晋.郭璞.注:「香气盛,馝馞也。」唐.李善.注:「馝馞,咇茀音义同。」
    • ,
    • 形容词 咇?:将出声的样子。《文选.王襃.洞箫赋》:「啾咇?而将吟兮,行鍖銋以龢罗。」唐.李善.注:「咇?,声出貌。」
    • ,
    • 状词 咇咇剥剥:形容火烧所发出的爆裂声。  【组词】:「忽闻外头一阵咇咇剥剥声,原来是路旁那堆垃圾不知怎的烧了起来!」
    • 拼音:biè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bǐng
    • 参见「鞞琫」条。
    • ,
    • 名词 牛鞞:县名。汉代时设置,约在今国内四川省简阳县东。《广韵.平声.支韵》:「鞞,牛鞞县,在蜀。」
    • 拼音:bìng

      bìng ㄅㄧㄥˋ

       ◎ 鮊鱼。

    • 拼音:bō
    • 名词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  【组词】:「水波」、「海波」。
    • 名词 比喻目光。  【组词】:「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 名词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  【组词】:「音波」、「电波」。
    • 名词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 名词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  【组词】:「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 名词 姓。如汉代有波儁。
    • 动词 跑。  【组词】:「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 动词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 助词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同「吧」。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bǒ
    • 形容词 脚有残疾,走起来身体歪歪斜斜,不能平衡。  【组词】:「跛脚」、「跛子」。《谷梁传.成公十年》:「卫孙良夫跛。」
    • ,
    • 副词 歪斜、偏倚。《礼记.曲礼上》:「游毋倨,立毋跛。」唐.孔颖达.正义:「跛,偏也,谓挈举一足,一足蹋也。立宜如齐,双足并立不得偏也。」
    • 拼音:bò

      bò ㄅㄛˋ

       ◎ 〔黄~〕落叶乔木,木材坚硬,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入药。简称“檗”。

      详细解释
    • 拼音:bò
    • 参见「黄蘖」条。
    • 拼音:fèi
    • 名词 同「肺」。《诗经.大雅.桑柔》「自有肺肠」句下汉.郑玄.笺:「肺,又作胇。」
    • 拼音:fèi
    • 动词 花用钱财。  【组词】:「花费」、「縻费」。
    • 动词 花用、消耗。  【组词】:「费力」、「费心」、「费劲」。《三国演义.第一七回》:「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
    • 动词 应用广泛。《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 形容词 言词烦琐。《礼记.缁衣》:「口费而烦。」
    • 名词 财用、款项。  【组词】:「旅费」、「经费」、「公费」。
    • 名词 地名。春秋鲁邑。在今国内山东省鱼台县西南。
    • 名词 姓。如春秋时有费无极,汉有费长房。
    • ,
    • 名词 地名。春秋时鲁季氏邑,故址约在今国内山东省费县西南。
    • 拼音:fèi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fó
    • 名词 佛陀的简称。参见「佛陀」条。《西游记.第八回》:「但见那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幡宝盖。」
    • 名词 参见「佛教」条。
    • 形容词 如佛一般的仁慈、和气。  【组词】:「佛口蛇心」。
    • ,
    • 动词 辅佐。通「弼」。《诗经.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汉.郑玄.笺:「佛,辅也。」
    • 名词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佛肸,明代有佛正。
    • ,
    • 参见「仿佛」条。
    • 拼音:fú
    • 名词 掸拭尘埃或驱除蚊蝇的用具。  【组词】:「拂子」。汉.徐淑〈又报嘉书〉:「今奉旄牛尾拂一枚。」《南史.卷四五.陈显达传》:「麈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
    • 动词 抹拭。《仪礼.士昏礼》:「主人拂几。」
    • 动词 轻轻掠过、擦过。  【组词】:「春风拂面」。唐.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红楼梦.第四九回》:「闻得一阵寒香拂鼻。」
    • 动词 甩动、抖动。  【组词】:「拂袖而去」。《西游记.第七一回》:「那菩萨将柳枝连拂几点甘露,霎时间,烟火俱无,黄沙绝迹。」
    • 动词 违反、违逆。《孟子.告子下》:「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只因难拂你老先生一片为好的意思。」
    • ,
    • 动词 辅助。通「弼」。参见「拂士」条。
    • 拼音:fú
    • 名词 衣装、衣裳的总称。  【组词】:「制服」、「礼服」、「便服」。
    • 名词 丧衣。如古代居丧的服制,以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五服。《魏书.卷八七.节义传.石文德传》:「文德祖父苗以家财殡葬,持服三年,奉养宣妻二十余载。」
    • 名词 丧事、居丧期间。《史记.卷一零七.魏其武安侯传》:「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
    • 名词 量词。计算中药服用剂量的单位。  【组词】:「他吃了三服药,病全好了。」
    • 名词 姓。如汉代有服彻。
    • 动词 穿着、穿戴。《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
    • 动词 吃、进食。《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史记.卷一零五.扁鹊仓公传》:「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
    • 动词 钦佩、顺从。  【组词】:「佩服」、「心服口服」。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 动词 使折服、使降服。  【组词】:「以德服人」。
    • 动词 担任、从事、承担。  【组词】:「服役」、「服刑」。《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 动词 习惯、适应。  【组词】:「水土不服」。《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 拼音:fú

      fú ㄈㄨˊ

       1. 道路上杂草太多,不便走。

       2. 治,清除。

       3. 古同“福”,福禄。

       4. 车蔽,古代妇女乘车不露于世,车之前后设障以自隐蔽。

       5. 纷乱:~离。

      详细解释
    • 拼音:fú

      fú ㄈㄨˊ

       ◎ 〔~踧(cù)〕a.聚;b.迫蹙貌;c.迫。

    • 拼音:fú
    • 名词 动物名。鸟纲戴胜目。体长尺许,色黄褐或灰红色,头顶有金黄色大羽冠,嘴细长,稍弯曲,尾有羽十根,色黑。也称为「戴胜」。《广韵.入声.屋韵》:「鶝,戴胜别名。」
    • 拼音:fù
    • 形容词 香味浓郁。宋.魏了翁〈满江红.秋意冷然〉词:「水拍池塘鸿雁聚,露浓庭畹芝兰馥。」
    • 名词 香气。南朝梁.元帝〈扬州梁安寺碑〉:「旃檀散馥,无复圆觉之风。」宋.苏轼〈千秋岁.浅霜侵绿〉词:「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
    • 动词 散发。唐.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宋.黄定〈鹧鸪天.间世文章万选钱〉词:「雍容草罢明堂诏,留取天香馥寿筵。」
    • 拼音:hàn
    • 名词 里巷的门。亦泛指门。《说文解字.门部》:「閈,闾也。汝南平舆里门曰閈。」《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高其閈闳,厚其墙垣。」唐.白居易〈和微之诗.和栉沐寄道友〉诗:「始出里北閈,稍转市西圜。」
    • 名词 乡里、故乡。《汉书.卷一零零.叙传下》:「绾自同閈,镇我北疆。」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卢绾与高祖同里。」《新唐书.卷一九八.儒学传上.陆德明传》:「陈亡,归乡閈。」
    • 名词 围墙、墙垣。《文选.张衡.西京赋》:「閈庭诡异,门千户万。」李善注引〈苍颉篇〉曰:「閈,垣也。」
    • 动词 居住。《宋书.卷七七.沈庆之传》:「悉移亲戚中表于娄湖,列门同閈焉。」
    • 动词 防御。通「扞」。唐.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乃作水门为邦之郛,以固风气,以閈寇偷。」
    • 拼音:lǜ
    • 名词 谋思、打算。《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名词 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楚辞.屈原.卜居》:「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 名词 姓。如春秋时有虑癸。
    • 动词 思考、谋算。  【组词】:「考虑」。《诗经.小雅.雨无正》:「旻天疾威,弗虑弗图。」汉.郑玄.注:「虑、图,皆谋也。」《汉书.卷六零.杜周传》:「微诣大将军莫府,国家政谋,凤常与钦虑之。」
    • 动词 担忧、忧愁。  【组词】:「顾虑」、「忧虑」。《汉书.卷二九.沟洫志》:「浩浩洋洋,虑殚为河。」唐.颜师古.注:「虑,犹恐也。」三国蜀.诸葛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先王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 动词 审察。《聊斋志异.卷七.冤狱》:「令方虑囚,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视令而大骂。」
    • 拼音:m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mì
    • 名词 轻快的水流。《说文解字.水部》:「泌,侠流也。」清.段玉裁.注:「侠流者,轻快之流,如侠士然。」
    • 名词 泉水。《诗经.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汉.毛亨.传:「泌,泉水。」
    • 动词 液体由小孔渗出。  【组词】:「分泌」。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mì

      pī ㄆㄧˉ

       ◎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其它字义

      mì ㄇㄧˋ

       ◎ 古地名。

    • 拼音:mì
    • 形容词 不可知、不让人知或不公开的。  【组词】:「神秘」、「隐秘」、「秘密」。《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 形容词 珍奇的、稀奇的。《文选.张衡.西京赋》:「秘舞更奏,妙材骋伎。」《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传上.杨贵妃传》:「奇服秘玩,变化若神。」
    • 名词 秘书的简称。  【组词】:「文秘」、「主秘」。
    • 名词 姓。如汉代有秘彭祖。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mì
    • 同「秘」。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m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miè

      miè ㄇㄧㄝˊ

       ◎ 鸟名,冕柳莺的旧称。又为莺科某些鸟的旧称,如褐头鹪莺旧称为“竿鴓”,斑鸫为“红麦鴓”,蚁鴷为“地啄鴓”,树鹨为“树鲁鴓”。

    • 拼音:pái
    • 名词 大筏,以竹木编成,可浮于水上。《后汉书.卷一七.岑彭传》:「九年,公孙述遣其将 任满、田戎、程泛,将数万人乘枋箅下江关,击破冯骏及田鸿、李玄等。」
    • ,
    • 名词 古代置于甑底,防止食物掉落锅中的竹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炊忘箸箅,饭落釜中。」
    • 拼音:pī
    • 名词 织布时,经纬线没织好的地方。引申为错误。  【组词】:「纰缪」、「纰漏」。
    • 形容词 布帛等织品线或接缝处脱散。  【组词】:「线纰了」。
    • ,
    • 名词 衣冠的缘饰。《礼记.玉藻》:「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
    • 动词 在衣冠或旗帜边缘绣上花边。《诗经.鄘风.干旄》:「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 拼音:pí
    • 名词 山坡。《文选.古诗十九首.冉冉生孤竹》:「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土人环石为陂,壅成巨潭,以灌山塍。」
    • 名词 池塘、湖泊。《淮南子.说林》:「十顷之陂,可以灌四十顷。」《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日出东沼,入乎西陂。」
    • ,
    • 参见「陂陀」条。
    • 拼音:pí
    • 参见「枇杷」条。
    • 拼音:pí
    • 名词 城上的短墙。《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 拼音:pí
    • 名词 内脏之一。参见「脾脏」条。
    • 名词 参见「脾气」条。
    • 拼音:pǐ
    • 动词 分别、分离。  【组词】:「仳离」、「仳别」。
    • 拼音:pì
    • 状词 形容水流汹涌奔至所发出的声音。《说文解字.水部》:「濞,水暴至声。」《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滂濞沆溉。」《文选.左思.吴都赋》:「濞焉汹汹,隐焉礚礚。」
    • 名词 河川名。位于国内云南省境内,其流注入澜沧江。
    • 拼音:piǎo
    • 动词 饿死于路上。《玉篇.歹部》:「殍,饿死也。」《资治通监.卷八九.晋纪十一.愍帝建兴四年》:「河东平阳大蝗,民流殍者什五六。」
    • 名词 饿死的人。《孟子.尽心下》:「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汉.桓宽《盐铁论.水早》:「孟子曰:『野有饿殍。』」
    • 拼音:piē
    • 动词 眼光掠过、很快的看一下。  【组词】:「匆匆一瞥」、「瞥了他一眼」。《梁书.卷三十三.王筠传》:「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四出》:「声息儿恁怔忡,把门儿偷瞥。」
    • 形容词 快速的、突然的。  【组词】:「瞥地」、「瞥然」。
    • 拼音:xì
    • 参见「肸肸」、「肸蠁」等条。
名句 | 成语大全 | 宠物百科 | 杂谈 | 谜语 | 字典 | 词典 | 拼音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