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落后的诗句

1.形容落后的诗句

《自勉》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试算平生事,中年欠五年。知非未落后,读易尚加前。

分受诗魔役,宁容俗态牵。闲吟见秋水,数只钓鱼船。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抛球乐》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同友人寻涧花》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闻有涧底花,贳得村中酒。

与君来校迟,已逢摇落后。

临觞有遗恨,怅望空溪口。

记取花发时,期君重携手。

我生日日老,春色年年有。

且作来岁期,不知身健否?

《醒后》

年代: 唐 作者: 刘驾

醉卧芳草间,酒醒日落后。壶觞半倾覆,客去应已久。

不记折花时,何得花在手。

2.表达古时候通讯落后的诗句

报与桃花一处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苏幕遮·范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古诗词中的”秋”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记易诵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

纵观文坛,“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为数甚少,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

笔者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试图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

但在古文人眼里,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一、伤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

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二、叹时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如: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

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

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四、怀人“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

如: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岳鄂王墓》)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树树皆秋色,山。

3.描写山区落后面貌的句子

贫困山区孩子让人辛酸的学习生活

上课了,“教室”里的孩子们是那样的专注,丝毫没有因为站着上课而感到辛苦,也许是书中的知识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疲劳,也许是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旁边的房子是教室吗?那黑乎乎的没有玻璃的窗户,不见有一丝光线透出;那厚厚的土墙,也许年代久远,也许已步入危房行列。

孩子们手上的书本都已卷了边,依稀可看清“语文”二字,是上届的哥哥姐姐们留下的还是山外好心人士捐助的已不得而知,但它却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孩子们是那样的虔诚,那样的投入,捧着书本,朗朗书声似乎已跃然纸上。

孩子们手上拎着的,是火盆吗?在脚踩泥地头顶青天的“教室”里上课,天寒地冻之时,火盆对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孩子们而言,可能是唯一能给他们增加热量带来力量的“奢侈品”了。小女孩虽然已有些不堪重负了,但她依然舍不得放下,让火盆靠自己的身体近一些,再近一些,那样,温暖就多一些,哪怕多一丁点也好。

没有统一的制式校服,没有课桌,没有椅子,孩子们蓬乱的头发,不太干净的衣服,手上吊着的“书包”,还有脚上的泥鞋都在诉说着孩子们的艰辛与不易,可这一切丝毫没有减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这样多的孩子在饱受着贫穷落后带来的苦难,但愿今天的书声能换来孩子们明天的幸福。

4.关于“贫穷”的诗句有哪些

1、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者》宋代:梅尧臣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译文: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2、书生自古不清贫,一笔文才天下匀。——清代:黄景仁《书生自古不清贫》

译文:书生自古以来就不是贫穷的,笔下写出来的文采天下人都会分享。

3、清贫聊自尔,素责将如何。——唐代: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三

译文:你自己守着清贫吧,你的素质和责任将怎么办呢?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希望有千万间广阔的房间,让天底下的所有的穷人都开心有地方住。

5、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魏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5.描写漂泊凄凉的诗句

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忆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飞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忆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