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沁园春长沙描写秋景的诗句

1.沁园春长沙与古人写秋景之词有何区别

《沁园春长沙》,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写秋景的诗句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创作背景:此词时作者时年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分析:**这首词虽是写秋景,但词中却没有一点哀伤气息;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词的上片通过描写了当值秋季湘江的美丽景象,使作者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故而在下片中抒发了自己的革命情怀。上片直接描写秋景中的物象,表现出“豪迈壮阔”的意境,正是与古人写秋景有很大不同。

古人写秋景词,一般都表达自己内心的哀伤,无奈和叹息等,例如: 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一句。但古人写秋景,并不单只有哀伤情怀,比如:《滕王阁序》中著名诗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描写就是纯粹的美丽秋景。

相同点:都是借景抒情的写法,(大多数古秋景词)同样传承景物与名族相联系的特点。不同点:写秋景之句在氛围上有很大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

(古人写秋景重在渲染哀伤的气氛,这首词则是直接描写秋景,直抒胸臆)总结:古人对于秋景一般来说是伤感的,著名词人秋瑾也曾说过“秋风秋景秋煞人”,《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传承了中国古典诗歌自然美景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特点,但写秋景之句,相比古人一般写秋景的古诗词,有很大不同,但同时也是最出色的,最惊艳的一笔。

2.沁园春《长沙》的景色描写

**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借助壮丽的秋景来表达他远大的抱负,寄予他奋发的革命情怀,抒发他 昂扬的斗争精神,是情和景巧妙结合的完美体现。

我们知道,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总有落叶飘落,霜气袭来,常多萧瑟之响,秋之本意也似 欲“萧条众芳”,寂寥山川,因此,一般人易动伤怀,而秋也就几乎成了历代诗人所独钟的题材和百千次歌咏 的主题。“悲哉,秋之为气也!”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的气氛。

自从宋玉首兴 悲秋之叹,历代文人接声递响,落叶惊秋,常令他们叹世伤神,心情总是那样沉甸甸的,事羁难释。伟大诗人 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透出了“目眇眇兮愁予”的凄凉与失望,“乘 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涉江》),道出了去国远游的悲苦与孤独。

汉武《秋风辞》起句便是“秋 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继而“箫鼓”、“棹歌”齐为“哀情多”而发,终至以“少壮几时兮奈 老何”作结。曹丕那首著名的《燕歌行》中,一开头同样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以至“不 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这种悲秋之作,历朝历代便缕而不绝,就连近代革命诗人那位鉴湖女侠秋 瑾也还是发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深深的叹惋。秋天落在诗人的纸面上,是一颗颗凄凉的泪滴。

“自古逢 秋悲寂寥”,刘禹锡概括得太恰当了。 但**笔下的秋不是渐趋衰微,全无肃杀之气,在这篇诗文中,充溢的是对秋的礼赞,对秋的热爱。

词起句便是“独立寒秋”,这“寒秋”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写实,是因为时令已到了秋天,人们已 经觉察到秋的寒意;说它是虚写,一是因为词里所写的山、林、江、船、鱼、鹰等自然景物,本是孤立的,不 一定全是同时同地所见之物;同时,**对秋景的体验,也不一定是一时一地的体验,而应当说是他将多地 所见之物及多时所得之体验,凭藉艺术构思而交融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其实,立在橘子洲头,清晰可见的是橘 子洲头对面的红土岗,而岳麓山的树叶,却并非历历在目之景物。

据史料记载,**是1925年9月间下广州的,9月里,在湘江两岸虽然不能绝对断言一片红叶也没有,但肯定还不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候。有人说,“层林尽染”本作“层岩尽染”,或许原先写的就是位于湘江东南面的红土山色吧?按常规说,应写到橘树,因为橘子洲本是由多产美橘而得名的。

但为什么不直接写橘树而非写岳麓山的红叶不可呢?显然是出于服从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需要的缘故。二“寒秋”其实也暗喻了**同志当时所面对的困境:为了反帝反封,中国**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出色表现,他一方面在中共中央局担任秘书和组织部长职务,另一方面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文书科代理主任和组织秘书,工作的紧张繁忙可想而知,但更使他心力交瘁的是党内和国民党右派对他的排挤。

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要求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使他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又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他的繁忙紧张的工作又被李立三等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因此,在1925年1月的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因此通令缉捕他。面对着如此“寒秋”,他秘密来到长沙,只能一个人“独立”于橘子洲头。

杜甫《遣怀》中说:“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面对着接连不断的挫折、打击,**眼中的秋是怎样的呢?他是不是“以物喜”、“以己悲“呢?要知道,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多姿多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会有不同的心境。由于心境反映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它也会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中,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我们在**笔下看到的秋天却是溢彩流光,鲜丽夺目,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表现在景物的选择上,选择的都是一些博大的对象:如山,耸拔、浑厚、雄豪,故郭熙在《林泉高 致》中说“山,大物也。”

故《论语》云:“仁者乐山”,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生不息,更能表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视艰难如无物的豪情。如水,出高山,过平野,入湖海,因地势不得其平而有所冲动,仿佛有所追求的奋斗历程。

故《论语》曰:“智者乐水”,智行乐运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其次,从物的数量看,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天是“长空”,物是“万类”,巨大的数字构成博大的景象,令人“视通万里”,“念天地之悠悠”。

再次,从取景的角度看,采用多方观照、广角摄影的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秋光。“万山”是远景,“漫江”是近景,“鹰击”写上景,“鱼翔”写下景。

远近上下,浏览无遗,爱秋之。

3.《沁园春 长沙》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

《沁园春长沙》赏析( a_aleo发布)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憬剑ぱ镂淖郑嗤恋蹦晖蚧Ш睢钡木咛迥谌荩质切醋髡馐状实氖贝尘啊A私庹飧霰尘埃兄谖颐墙徊教寤岽手猩烈诺母锩叱绺咝牧榈拿赖墓饷ⅰ?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