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徽商的诗句

1.汤显祖一首关于徽商建筑的诗 有谁知道是什么

游黄山白岳不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诗序说明了汤显祖当时的生涯状态:乏绝者,潦倒也,困穷也。那么在穷困潦倒时他的朋友为啥要建议他去徽州呢?那可绝不是现在的休闲体验游哦,肚子没着落,休啥闲哦。无非希望到徽州寻求复出的机会,而这机会应该还是寄托在许国身上。万历十九年(1591),许国就已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只要看如今还矗立在歙县古城内的许国八脚牌坊,就知道许国当年在朝廷的身价地位。虽然退了休,但许国既曾是皇帝的老师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荐,汤显祖的人生就会发生变化。所以汤显祖的友人吴序当是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重修师生之谊,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其黄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

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这也许还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汤显祖那时被建议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许国也,仙道者齐云山也,而最现实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风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大错特错。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痴绝处”改为“一生痛绝处”,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这可不是我改的,见于北京大学校友网署名文章《数学泰斗江泽涵》,其原文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这“痛”似乎是因为没有做梦到过徽州而来的,殊不知汤显祖后半生之痛来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话,他应该会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结尾两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不是徽州不美,是显祖先生生不逢时也。不过,原来徽州治下婺源终于划在汤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许算是对误解的补偿?

2.关于《徽商》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一统中国商界。

在明代,“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到清代中前期,徽商已赫然成为十大商帮之首,足迹遍天下,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指由古徽六邑(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之人组成的从南宋时开始兴起,至明清鼎盛,清末后衰退的具有典型封建性和乡谊性的经营商业之帮。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黟、休宁、绩溪、婺源(1949建国后,被划入江西)、祁门。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徽商的兴起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首先是客观环境的压力。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寒,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轭”。山多地少,加之自魏晋以来中原战乱不迭,大量的人口涌入徽州,就出现了“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状况,于是出现“非经营四方而绝无活路”。

为了谋求生活,人们不得不翻山越岭,或顺新安江而下,去毗邻的经济相对发达的苏杭一带经商,至今黄山还流传一句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久而久之,经商成为古徽州人的传统习俗。

明朝王世贞说:“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这就是说每十个徽州人中,就有七个在外经商。

二是徽州本土经济模式的内在要求。徽州的自然环境结构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自然资源也就十分丰富,盛产茶叶、木材、中草药,土特产非常多。

另外,与山区经济相关联的徽州手工业品也极为丰富,如陶瓷、徽墨、歙砚、漆器等。他们只有把这些东西输出去,方可换取徽民们生活所需的粮、油、盐等,才能达到互补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三是南宋王朝迁都江南的契机。徽州紧靠南宋王朝都城临安,徽商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大做生意,以致早在南宋初年,徽州就有“十万大公”、“祝半州”等大商巨贾出现。

四是徽州拥有以新安江为主的纵横水系,极大地便利着徽商对商品的运输。 徽商经营物类很广,“其货无所不居”,而以盐、茶、木、典当四者为大宗。

首先是盐商,“新安多大贾,其居盐者最豪”。徽人业盐开始于宋元,盛于明中叶,特别是“开中折色法”实行后,徽人大肆进入两淮业盐。

“两淮八总商,邑(歙县)人恒占其四。”“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如歙人江春,业盐扬州,曾任两淮盐业总商达40余年,富可敌国,乾隆每次南巡,他都铺张接驾,“以布衣上交天子”。另一徽商黄氏夫妇为讨好南巡扬州的乾隆皇帝,雇工数千,一夜造成“三贤祠”,乾隆爷见后叹曰:“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是茶商。徽人在全国许多城市开设了茶号,如乾隆时,仅北京就有徽人开的茶行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数千家。

第三是木商。徽州盛产木材,木商不仅有行商,还开有木行及木公所,如创建于乾隆五十一年的杭州“徽州木业公所”,参加者有徽州六邑木商五六百人。

最后是典当业。“徽商开当,遍于江北”。

徽州典当,强化薄利多贷,便民济贫,故深得人们欢迎,竞争力也很强。 徽商之所以能在众商帮中称雄,重要的还在于有高明的经营艺术。

贾儒结合是徽商的重要特点,由此决定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为求商德,徽商以诚待人,“忠诚立质”,广得人缘。

徽商以信接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为求商德,徽商注意商品质量,“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

清婺源商朱文炽贸茶珠江,每当出售新茶过期后,再贸总要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善于把握市场行情,也是徽商经营致富的一个重经秘诀。

明中叶,歙商江才认为:“丈夫当观时变,察低昂,立致富贵耳。”徽商为保证自己经商不败,除有商德外,还必须工心计,多谋略。

徽商还特别注意对外广交谊,结人缘,对内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以建立良好的外部与内部环境。徽商贾而好儒,“贾为厚利、儒为名高”。

逐名高是为了大名声,而大名声,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增加无形资产。可以说,徽商为逐名高,往往是不惜血本的。

徽商从南宋后开始崛起,至明清达到鼎盛,驰骋中国商界长达三四百年,影响深远。“钻天洞庭遍地徽”说的是徽商在空间上的影响,即徽商无孔不入,足迹遍天下。

徽商足迹遍天下,首先是遍及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府州县的都会城市。举北京说,明隆庆年间,“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

除都会城市外,徽商还遍及“山陬海埂,孤村僻壤”,远及僻远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另外,徽商不仅在大陆做生意,还贸易海上,足。

3.关于《徽商》的故事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为三大商派之一。

徽商起源于东晋,脱颖于唐宋,发展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清代前期和中期,衰败于清代晚期,前后长达600余年,在中国商界称雄300余年。 1、《徽商》的兴起: 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2、《徽商》发展历程 早期的徽商从事的还只是一种简单的以徽州本土盛产的茶、木、瓷土等物产输出去,以换取徽州所缺的粮布、盐等的互补贸易,经营方式上也主要是一种简单的以徽州为中心的贩买贩卖,因而,在它崛起之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帮。

明代从事的行业有粮商、布商、丝商、瓷商、墨商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盐业,茶业、木业、典当业这四大行业。 明以后,则不仅经营徽州本土木材,更是经营着全国各地的木材,并且成长性更强。

此后,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2] 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因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兴起,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四大商帮: 1、徽商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2、晋商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期间,晋商曾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

3、潮商 潮商的雏形在中原移民陆续经莆田进入潮汕后开始出现,而后因地少人多原因又继续往南洋前进,于明清形成世界级海盗团体,1850年鸦片战争前后,潮州商帮出资帮助清朝清剿太平军。因此曾获鸦片专卖特权。

4、甬商 粤商是诞生和发展于岭南地区,然后扩散到国内各地区、世界各国家的商帮。岭南的历史文化滋养了粤商;近代中国的开放推动了粤商的崛起;20世纪前期民族工商业的振兴,使粤商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粤商在成长、发展、壮大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徽商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四大商帮。

4.关于赞美安徽的诗句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睛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并序

(唐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山中问答

(唐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汤泉

(唐 杜荀鹤)

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祭坛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肤语洗心。

题小华山

(唐 李敬方)

峰簇莲花小,分明似华山。

鱼符何入罢?深处掩松关。

5.描写邯郸的诗句邯郸诗词

与邯郸有关的古诗文选录 五绝 夜送赵纵 (唐)杨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日满前川。 七绝 照眉池 (唐)李白 清虚一鉴湛天光,曾照邯郸宫女妆。

回首丛台尽荆棘,翠娥无影乱寒塘。 七古 邯郸客舍姬 (唐)岑参 客从长安来,驰马邯郸道。

伤心丛台下,一旦生蔓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酩酊醉时月正午,一曲长歌垆上眠。

五绝 逢侠者 (唐)钱起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五律 邯郸郭公祠 (唐)温庭筠 金笳悲故曲,玉座积深尘。 言是邯郸伎,不见邺城人。

青苔竟埋骨,红粉自伤神。唯有漳河柳,还向旧营春。

七绝 蔺相如墓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五古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 (宋)贺铸 高风荡河汉,白露被寒菊。 下有络纬虫,凄酸生意促。

华年不相待,去我何流速!老步失腾骧,短辕甘局蹙。伊人濮阳秀,方厌折腰辱。

仕道塞榛芜,低徊避蚖蝮。邯郸古都会,陈迹武灵筑。

兴发即登临,西南几穷目。新诗琢璠琰,叠寄两三幅。

一听郢中歌,阳春回草木。行将及瓜代,暂喜摆羁束。

鞍马径相过,连朝奉游瞩。 只鸡与斗黍,礼意未为足。

何以遇高阳,多营瓮头 。 七绝 过渚河 (金)元好问 川原落落曙光开,四顾山河亦快哉!前日少年今白发,只应孤塔记曾来。

七绝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五律 谒赵王陵 (明)张锡 落日一登台,山河四望开。

英雄悲往昔,冠盖入蒿莱。树古风霜惨,秋深猿鹤哀。

有怀吾不尽,杯酒重徘徊。 七绝 咏酒务泉 (明)曹瓒 一脉甘泉滟玉肥,酿成佳酝世应稀。

当时鲁酒皆言薄,底是邯郸反见围? 七律 舞剑房 (明)卢龙云 七十齐城仗剑收,金台无计挽君留。丰城似待延津合,抵掌翻为绕指柔。

昌国但能延世赏,华成何用再封侯!千年灵物今安在?紫气徒劳望斗牛。 七律 登紫山 (明)郑铭 紫山之上石嵯峨,紫山之下云蹉跎。

孤村雨后红尘少,百里烟中绿树多。入眺晴岚遥荏苒,临归佳气晚婆娑。

不知匹马逢秋健,醉把瑶鞭独放歌。 七古 蔺相如宅 (清)英肇 书生手无缚鸡力,书生寸舌能扶国!扶国胸藏十万兵,只身入嬴秦域。

怒叱秦王慷慨谈,秦庭一时皆失色。秦国强横吞诸侯,壮士气盛秦难逼!不辱君命不辱身,应变惟仗胆与识。

有胆怀璧竟完归,有识回车能屈抑。强秦不敢问连城,老将负荆亦屏息。

上全国体下全交,凭将刚克与柔克。卓哉相如能兼得! 七律 邯郸道上二首(之一) (清)郑燮(板桥) 铜台西北又丛台,泱漭尘沙?E水回。

笑武灵王无末路,爱厮养卒有英才。青山易老人长在,白发无权志不灰。

最是耳余堪借鉴,千秋刎颈有疑猜。 七绝 浏览(选一) (清)纪晓岚 桃花马上舞惊鸾,赵女身轻万目看。

不惜黄金抛作埒,风流且喜见邯郸。 五绝 乐毅舞剑房 (清)裴大鹏 仗剑齐城下,藏锋赵国中。

无聊时自舞,四壁起秋风。 七绝 滏水春帆 (清)裴大鹏 一湾春水涨玻璃,片片悬帆映绿堤。

细雨吹来风势顺,冲烟已到画桥西。 七古 邯郸花谢曲为庐江应彤赋 (清)金农 月头月尾花谢开,春雨春风客去来。

治游潜在邯郸陌,酒卷白波一百杯!而今剩有衫痕溅,题字柱心空照面。 可怜扫地轴帘人,前阁后堂都不见!建安才子动嫌猜,那复闻歌阿鹊盐。

久虚消息通鱼钥,枉说清阴窥画檐。簸钱声寂莎阶黑,只影相思长怅忆。

隐语徒教休洗红,燕支山远无颜色。劝君收泪莫偷啼,手弄狂尘为破迷。

毕竟东南孔雀故巢好,双飞终解共双栖。 春日游龟台寺 (清)张箴 香刹崔嵬出薜萝,登临眼界阔如何。

几家篱落环春水,一带闾阎倚曲阿。寺古到来人迹少,台高揽得物华多。

水村当日居伊迩,不识新诗几度哦。 剑池怀古 (清)张箴 磨剑池边绿草平,望诸长此著英名。

处囊应笑三千客,仗策曾收七十城。失意去燕非得已,洁身居赵讵邀荣。

至今长铗归何处,惟见寒烟野岸横。 近当代诗歌选录 军次游赵故城邯郸宫感赋 (当代)张学良 沽酒邯郸大道旁,村人都说武灵王。

英雄应有笙歌地,不比吴宫响?牙取9馕浼枘讯? 中,滹沱一饭困英雄。当年天下归心日,都在邯郸古赵宫。

题邯郸十景(十首) (当代)梁辰 滏水春帆 三月桃花水满堤,滏波泻碧绿烟低。 轻帆数片天津去,便寄相思到卫西。

沿堤柳色 寒食春郊柳色匀,两行堤树碧无垠。步桥半隐垂杨里,啼鸟娇声唤舞人。

紫峰晚霞 峰峦四季彩霞围,缘有奇人隐翠微。长与古都传紫气,乡贤辈出竞出辉。

葛山红叶 石径连云入望幽,菖蒲叶底细泉流。葛荆霜后如丹火,乘兴骚人竞乐游。

丛台久照 重台雄峙傲罡风,千载兴亡落照中。胡服射骑全赵日,居民仍说武灵功。

箭岭晴岚 铸箭当年霸略多,朝岚犹护旧山河。精兵利器埋芳草,尚许耕樵拾断戈。

古城积雪 缤飞龙甲遍天涯,玉堞银垣锁万家。初霁板桥留屐印,伊谁策杖看梅花。

绕郭荷香 沁水清流曲岸长,城濠十里芰荷香。 傍途店肆堪消暑,行客先沽赵酒尝。

仙境黄粱 邯郸道左小蓬莱,红白莲花对映开。远客纷纭求好梦,可曾自带枕头来。

剑池新月 剑光起处孛星沉,舞罢将军泪满襟。秋水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