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徽商的诗句

1.汤显祖一首关于徽商建筑的诗 有谁知道是什么

游黄山白岳不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诗序说明了汤显祖当时的生涯状态:乏绝者,潦倒也,困穷也。那么在穷困潦倒时他的朋友为啥要建议他去徽州呢?那可绝不是现在的休闲体验游哦,肚子没着落,休啥闲哦。无非希望到徽州寻求复出的机会,而这机会应该还是寄托在许国身上。万历十九年(1591),许国就已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只要看如今还矗立在歙县古城内的许国八脚牌坊,就知道许国当年在朝廷的身价地位。虽然退了休,但许国既曾是皇帝的老师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荐,汤显祖的人生就会发生变化。所以汤显祖的友人吴序当是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重修师生之谊,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其黄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

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这也许还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汤显祖那时被建议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许国也,仙道者齐云山也,而最现实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风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大错特错。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痴绝处”改为“一生痛绝处”,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这可不是我改的,见于北京大学校友网署名文章《数学泰斗江泽涵》,其原文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这“痛”似乎是因为没有做梦到过徽州而来的,殊不知汤显祖后半生之痛来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话,他应该会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结尾两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不是徽州不美,是显祖先生生不逢时也。不过,原来徽州治下婺源终于划在汤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许算是对误解的补偿?

2.徽韵中赞扬徽州的诗词

《游黄山白岳不果》是明代汤显祖的一首诗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释:

①乏绝:潦倒,困穷。

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诗序说明了汤显祖当时的生涯状态:乏绝者,潦倒也,困穷也。那么在穷困潦倒时他的朋友为啥要建议他去徽州。那可绝不是现在的休闲体验游哦,肚子没着落,休啥闲哦。无非希望到徽州寻求复出的机会,而这机会应该还是寄托在许国身上。

万历十九年(1591),许国就已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只要看如今还矗立在歙县古城内的许国八脚牌坊,就知道许国当年在朝廷的身价地位。虽然退了休,但许国既曾是皇帝的老师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荐,汤显祖的人生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汤显祖的友人吴序当是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重修师生之谊,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

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其黄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

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这也许还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汤显祖那时被建议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许国也,仙道者齐云山也,而最现实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风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大错特错。

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痴绝处”改为“一生痛绝处”,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这可不是我改的,见于北京大学校友网署名文章《数学泰斗江泽涵》,其原文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

这“痛”似乎是因为没有做梦到过徽州而来的,殊不知汤显祖后半生之痛来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话,他应该会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结尾两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不是徽州不美,是显祖先生生不逢时也。

不过,原来徽州治下婺源终于划在汤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许算是对误解的补偿。

扩展资料:

《游黄山白岳不果》,诗题中的“白岳”,指的是休宁齐云山。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又与黄山并称“黄山白岳”。汤显祖在诗作中,“黄山白岳”便简作“黄白”。全诗四句,其实是写“因果”。即前两句写原因,后两句写结果。

全诗的主旨在前,而不是后人看重的后两句。从诗人的经历和品格来讲,这首诗既不是歌颂“黄白”景色的美丽,也不是表达向往去徽州,而是发出一生的感慨。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朋友多次相邀劝告,希望他到徽州求得发达的机会,然而却都未成行。

诗句中的“黄白”,明指黄山、白岳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无论是何因使其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要到黄山、白岳山间的徽州去。

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也无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肯低头求人的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游黄山白岳不果

3.关于《徽商》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一统中国商界。

在明代,“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到清代中前期,徽商已赫然成为十大商帮之首,足迹遍天下,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指由古徽六邑(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之人组成的从南宋时开始兴起,至明清鼎盛,清末后衰退的具有典型封建性和乡谊性的经营商业之帮。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区商人个体,一般称之为“皖商”,与徽商对应。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黟、休宁、绩溪、婺源(1949建国后,被划入江西)、祁门。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徽商的兴起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首先是客观环境的压力。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寒,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轭”。山多地少,加之自魏晋以来中原战乱不迭,大量的人口涌入徽州,就出现了“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状况,于是出现“非经营四方而绝无活路”。

为了谋求生活,人们不得不翻山越岭,或顺新安江而下,去毗邻的经济相对发达的苏杭一带经商,至今黄山还流传一句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久而久之,经商成为古徽州人的传统习俗。

明朝王世贞说:“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这就是说每十个徽州人中,就有七个在外经商。

二是徽州本土经济模式的内在要求。徽州的自然环境结构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自然资源也就十分丰富,盛产茶叶、木材、中草药,土特产非常多。

另外,与山区经济相关联的徽州手工业品也极为丰富,如陶瓷、徽墨、歙砚、漆器等。他们只有把这些东西输出去,方可换取徽民们生活所需的粮、油、盐等,才能达到互补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三是南宋王朝迁都江南的契机。徽州紧靠南宋王朝都城临安,徽商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大做生意,以致早在南宋初年,徽州就有“十万大公”、“祝半州”等大商巨贾出现。

四是徽州拥有以新安江为主的纵横水系,极大地便利着徽商对商品的运输。 徽商经营物类很广,“其货无所不居”,而以盐、茶、木、典当四者为大宗。

首先是盐商,“新安多大贾,其居盐者最豪”。徽人业盐开始于宋元,盛于明中叶,特别是“开中折色法”实行后,徽人大肆进入两淮业盐。

“两淮八总商,邑(歙县)人恒占其四。”“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如歙人江春,业盐扬州,曾任两淮盐业总商达40余年,富可敌国,乾隆每次南巡,他都铺张接驾,“以布衣上交天子”。另一徽商黄氏夫妇为讨好南巡扬州的乾隆皇帝,雇工数千,一夜造成“三贤祠”,乾隆爷见后叹曰:“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是茶商。徽人在全国许多城市开设了茶号,如乾隆时,仅北京就有徽人开的茶行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数千家。

第三是木商。徽州盛产木材,木商不仅有行商,还开有木行及木公所,如创建于乾隆五十一年的杭州“徽州木业公所”,参加者有徽州六邑木商五六百人。

最后是典当业。“徽商开当,遍于江北”。

徽州典当,强化薄利多贷,便民济贫,故深得人们欢迎,竞争力也很强。 徽商之所以能在众商帮中称雄,重要的还在于有高明的经营艺术。

贾儒结合是徽商的重要特点,由此决定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为求商德,徽商以诚待人,“忠诚立质”,广得人缘。

徽商以信接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为求商德,徽商注意商品质量,“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

清婺源商朱文炽贸茶珠江,每当出售新茶过期后,再贸总要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善于把握市场行情,也是徽商经营致富的一个重经秘诀。

明中叶,歙商江才认为:“丈夫当观时变,察低昂,立致富贵耳。”徽商为保证自己经商不败,除有商德外,还必须工心计,多谋略。

徽商还特别注意对外广交谊,结人缘,对内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以建立良好的外部与内部环境。徽商贾而好儒,“贾为厚利、儒为名高”。

逐名高是为了大名声,而大名声,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增加无形资产。可以说,徽商为逐名高,往往是不惜血本的。

徽商从南宋后开始崛起,至明清达到鼎盛,驰骋中国商界长达三四百年,影响深远。“钻天洞庭遍地徽”说的是徽商在空间上的影响,即徽商无孔不入,足迹遍天下。

徽商足迹遍天下,首先是遍及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府州县的都会城市。举北京说,明隆庆年间,“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

除都会城市外,徽商还遍及“山陬海埂,孤村僻壤”,远及僻远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另外,徽商不仅在大陆做生意,还贸易海上,足。

4.关于“水墨徽州”的诗词都有哪些

1、《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明代汤显祖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译文:沿着黄河长江之类的富饶之地旅游才能看到富丽堂皇的景象,一生吃痴到绝处,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

2、《徽州》——宋代赵师秀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译文:山围绕着清溪,清溪水环绕着城,白云和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只能目视,却不可附于丹青之上。各个地方的楼台都隐藏着郊野的景色,朗朗书声伴着星星灯火徘徊在静谧之中。

3、《夜泊屯溪记》现代郁达夫

新安江水碧悠悠, 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 断肠春色似扬州。

译文:新安江水澄澈碧透,悠然地向东流去,两岸的乡村人家就像散落飘浮在水上的小舟,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这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新安江,宛若仙境,可与那令人赞不绝口的水乡扬州相比美。

4、《新安滩》——清代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三百六十滩。

一滩高十丈,新安在天上。

译文:新安江内一滩又一滩,经过一滩好象增高十丈。要经过三百六十滩,那就是三千六百丈。那么,它的发源地——新安,就在天上。

5、《小桃源》——唐代李白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晡前散,山经夜后寒。

译文:皖南黟县乡村山水,犹如世外桃源,风景优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3337美,山水景物可达百里。有好多有灵性的花草树木,人们都崇尚古风。集市很早就散了,夜里的山就冷冷清清的了。

5.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 是形容徽州的一句话

古代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以前人口

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于是出外经商便成了一条出路。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耕作。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民间素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参见《百度百科·徽商》

希望对您能有帮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