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1917年东渡日本前夕,写下一首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是什么《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 “掉头东”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 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 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 “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着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 “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此诗的背景。 2.**东渡日本学习诗中所写之事诗里最后一句涉及到故事,使用了用典的手法,故事是留日爱国学生陈天华(《猛回头》作者)投海自尽以唤起国人的事。 所以由“难酬蹈海亦英雄”,说的是青年时期的**的志向,他要苦苦求索让民族觉醒,寻找自由、独立的道路,他希望可以成功,但不成功的话像陈天华那样投海殉国,也可以算得上是英雄了。诗里涌出的是**抱着必死之心,为民族前途求学的决心。 讽刺的是,不知道总理看到这十年来迅速糜烂的局面,心里会做何感想?但每一个读书的青年,都应当抱着这种理想而求学,这样,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希望与您共勉。 3.描写日本的诗句富士山 石川丈三 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富士山 室直清 上帝高居白玉台,千秋积雪拥蓬莱。金鸡咿喔人寰夜,海底红轮飞影来。 富士山 柴野邦彦 谁将东海水,濯出玉芙蓉。蟠地三州尽,插天八叶重。 云霞蒸大麓,日月避中峰。独立原无竞,自为众岳宗。 题东坡赤壁图 市河宽斋 孤舟月上水云长,崖树秋寒古战场。一自风流属坡老,功名不复画周郎。 过赤马关 伊形质 长风破浪一帆还,碧海遥回赤马关。三十六滩行欲尽,天边始见镇西山。 偶感 西乡隆盛 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砖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4.鉴真对日本的贡献及赞美诗句,谢谢啦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是郭沫若在1963年为纪念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而写的诗句,它热情讴歌了鉴真崇高的献身精神,高度评价了鉴真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鉴真的东渡,形式上是一个僧团组织,实际上却是一个规模完整的文化技术顾问团。 据《东征传》(注文:《东征传》,即《唐大和上东征传》,日本学者淡海三船(又称真人元开)根据鉴真的弟子思托所著《鉴真和尚传》编写,779年成书,该书比较详细地记述了鉴真等人东渡日本的事迹。)记载,随鉴真赴日的人员里,有雕刻玉器的,有雕塑人像的,有镌〔juan捐〕碑的,有铸造的,有擅长绘画和书法的,有精于建筑的,并有许多懂得医药的。 他们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明全面地介绍到日本去,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使日本佛教界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过鉴真的倡导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律宗(注文:律宗,亦称“南山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在日本正式确立,成为南都(奈良)六宗之一。 “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使日本佛教在戒律的传统上和中国佛教结成了血缘关系。今天日本律宗以鉴真为开山祖,以唐招提寺为总本寺。 鉴真还带去了中国天台宗(注文:天台宗,也称“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主要著述。 他在唐招提寺曾开讲天台三大部经。后来,经日本最澄和尚的努力,天台宗成为日本佛教重要的宗派之一,在平安时代(注文:平安时代,日本历史上幕府政治以前以平安京(今京都)为京城的时代,始于794年,终于1192年。) 大大发展,对平安时代文化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作用。 鉴真抵日后,在东大寺时,曾奉命为日本校勘佛教经典,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凭记忆一一勘出了写本的错误。 在建筑方面,鉴真一行也作出重大贡献。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在日本人民的合作下创建的寺院,结构精巧,布局和谐,气势雄伟。 金堂所采用的鸱尾(注文:鸱尾,佛殿甍[mong蒙]上(屋脊)两瑞的装饰。)、三层斗栱(注文:三层斗栱,木洁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处于柱子屋顶之间,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层叠而戍,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使屋檐大幅度外伸。) 等建筑方式,完全吸取了唐代建筑的最新成就,对日本的寺院建筑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唐招提寺的金堂、戒坛、讲堂等目前依然存在,是日本现存的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一群古建筑。 唐招提寺东北部开山堂内,安置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鉴真逝世前由思托塑造的。坐像高二尺七寸,是一尊等身大的干漆夹紵像,把鉴真生前的姿态、神情,再现于人们的面前。 这座塑像造型优美,线条柔和,夹紵技术也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在日本美术史上,鉴真坐像是最早的肖像雕塑,被定为日本的国宝,受到特别的珍视和保护。 唐招提寺的佛像多为干漆夹纻像。我国塑造夹纻像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东晋(317—420年)时就有了这种方法,到唐代很是盛行。 干漆夹紵法分脱胎干漆和木心干漆二种。前者系在泥塑上敷以麻布,再涂漆反复多次,待干燥后去泥土而空余外壳。 后者系在木型上涂漆而成。这种干漆像分量轻,造型厚实,稳重,被称为唐招提派,对以后日本雕塑佛像也有直接的影响。 鉴真带到日本的绣像、雕像、画像、金铜像、书帖等,给日本的造像和佛画艺术提供了借鉴。大批唐代写经传人日本,也成了日本写经书法的楷模。 文物中的《王右军(注文:王右军,即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家,世称“二王”。下面的“小王”,即指王献之,)真迹行书》一帖,《小王真迹行书》三帖,还献入宫廷。 鉴真弟子中,又有写一笔好王字的,这对以后日本书法界流行王字也有极大关系,“唐招提寺”门额据传为孝谦天皇所书,即系王右军书体,可见其崇尚之一斑。 鉴真一行对日本医药学也做出了贡献。 据《东征传》记载,鉴真抵日后,除讲律授戒外,还“开悲田而救济贫病”,可见他在那里继续从事医疗活动,传播医药知识。 自从汉方医药传人日本后,中国药品通过商船带往日本的数量、品种很多。 但是,日本人对于药物的真伪、规格、好坏,还没有标准可凭。鉴真赴日时尽管视力不行,但是他利用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手指的触觉等直觉鉴别方法,把有关药物的鉴别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日本人民,矫正了不少错误。 此外,他还传授了药物的收藏、炮制、配合、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临症方面,文献记载虽然不多,可是鉴真为光明皇太后治疗慢性病!效果很好,因而受赐水田一百町,说明他的成绩也是很显著的。 十四世纪以前,日本医界把鉴真奉为始祖,据传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药袋上还印有鉴真的肖像,可见其影响之深, 据载鉴真赴日时带去大量的甘蔗和蔗糖,正仓院中收藏过唐代时传人的蔗糖。有人认为鉴真赴日后可能把榨糖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 至今,日本人民把鉴真奉为榨糖、缝纫、制豆腐、作酱油的始祖,可见鉴真抵日后,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变化和影响。日本人民以崇敬的心情,缅怀鉴。 5.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 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 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 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看来她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不是空穴来风的。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传的这些传说实在出乎国人的意料,而且所有传说都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难道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教授从事研究比较文学二十多年,对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对于贵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严绍砀教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采访:严教授:我想这个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有关系的,白居易在记述杨贵妃本事的时候呢,他有著名的长恨歌,这样一首长诗,那么在长诗 的后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是她在事变中间人已经死了,但是她的灵魂还是活着的,她的灵魂飘摇到神仙山上,后来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而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 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到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人们仔细的分析这段诗文,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 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有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而太真恰恰是贵妃出家时的法号。这一系列相似之处让人们充满了想像,由于是浪漫风格的诗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里,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地方吗?人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长恨歌里写到的称蓬莱的仙山又在哪里呢?采访:严教授:关于蓬莱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因为呢,在日本的,文学的创作的概念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本所,因为我们都知道,蓬莱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呢,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这个能剧呢,他多少暗示了杨贵妃在安禄山事变之后,她其实没有死,她可能到达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国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蓬莱山就是日本"的说法,人们还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访:严教授:大约在14世纪的后期和15世纪的初期,日本的能开始逐渐的发达起来,能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戏剧,那么能是以许许多多的生活作为它的题材,其中有一部能是专门以中国的题材作为它的题材来进行创作,那么在文学史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唐氏能,以唐来代替中国,以唐氏能创作的剧本呢,大概有十几种,其中呢有一个剧本,就叫做杨贵妃,那么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讲了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后,她到了蓬莱山上,那么那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人是死了灵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呢,它说杨贵妃没有死,杨贵妃到了蓬莱山,在蓬莱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来的道士互相见面了,那么基本的情节,还是演绎了长恨歌的构思,但是其中它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就是杨贵妃并没有死,就在这个蓬莱山。随着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流传,杨贵妃在11世纪的日本就已经家喻户晓,杨贵妃逃亡日本的说法也是那时才传入中国的。 11世纪时,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的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了宫廷内女人的明争暗斗,而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采访:严教授:那么这部小说作家在构思的时候呢,她在开宗名义的第一卷,叫做腾壶,腾壶的这一卷呢,现在研究源氏物语的中国的日本的,大部分学者,都已经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腾壶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她的小说的脉络的。传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本。 这些传说和前面的逃亡联系起来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些传说仅仅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实。更为传奇是,根据长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为思念杨贵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结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 6.鉴真东渡日本的作文300字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弟子道航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信以为真,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转送明州(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第三次 结束了巡回讲法之后,鉴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此事为越州僧人得知,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方能逃离。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 第四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 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鉴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阴历6月28日从崇福寺出发,再次东行。为等顺风,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东海上,该船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为当地带去了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 之后,鉴真北返,经过万安州(今海南万宁)、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达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在始安开元寺鉴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广州讲法,途径端州(今广东肇庆)时,荣睿病死该地龙兴寺。在广州,鉴真动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后,鉴真继续动身,经韶州时,普照辞去,临别之时,鉴真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此时,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过了大庾岭,鉴真大弟子祥彦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鉴真十分悲痛。接下来鉴真又经过了庐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第五次东渡结束。 第六次 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为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在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东渡苑内),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鉴真带去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这座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建造的寺庙是世界的一颗明珠,保存至今。鉴真死后,其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为“国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