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徐福东渡的诗句

1.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诗词

1、《无题》——聂荣臻

安顺急抢渡,

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

泸定决分晓。

2、《无题》——杨成武

无边风雨夜,

天堑大渡横。

火把照征途,

飞兵夺泸定。

3、《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过草地》——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5、《长征》——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6、《七律》——乌兰夫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7、《三十五岁生日寄怀》——陈毅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词:

8、《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9、《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0、《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1、《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2、《江城子·忆长征》——李志民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

身居京华,常盼归鸿早。

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2.谈谈你对徐福东渡传说的认识

徐福东渡传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象山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象山是徐福“入海求仙”的唯一隐居地,也是最后东渡日本的启航点,并留下了当代中国唯一的秦代徐福古迹――丹井。象山具有该民间传说产生并广泛流传的特殊地理环境。因此,徐福东渡传说是长期以来流传在象山沿海一带民众中的重要传说群。

千百年来,这一传说以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形式口耳相传,世代流播。它的基本特征是:1、唯一性:象山所载、所留的诸徐福遗迹是该传说的其他流传地所没有的;象山是徐福东渡过程中惟一的隐居地,也是他曾选定的最后落脚点;象山还是徐福整个航程中最后的启航点。这使象山“徐福东渡传说”在整个徐福东渡传说体系中具有了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惟一性。2.独特的地域性:象山县是个“三面环海,一线穿陆”的半岛,沿海岛礁星罗棋布,岬湾相间,风光奇特。半岛四周海港、渡口密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象山“徐福东渡传说”处处都体现了这种地域特色,反映了浓郁的海洋、海岛文化,具有浓烈的象山地域文化特色。3、纪实性:记载徐福东渡传说的史料和留存的历史遗迹,成了大量产生徐福东渡传说的重要载体和佐证。民间故事《丹城》、《蓬莱泉的故事》、《龙船津》等都有很强的纪实性。4、传奇性:徐福在秦朝苛政,秦始皇倒行逆施的情况下,用智慧和谋略,使秦始皇“准其所请”,并能率领庞大船队远渡重洋获得了成功,完成了东渡的历史奇迹。它给“传说”蒙上了一层神秘、传奇的色彩。5、广泛性和多样性:徐福东渡传说流传广泛。纵向看,象山从唐朝开始,其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各代都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横向看,象山半岛各地根据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史料内容,产生了许多版本不同的故事和诗文。还影响到海盐、余杭、慈溪、镇海、鄞县、舟山、台州等沿海一线。

徐福东渡传说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徐福东渡传说表现了徐福非同寻常的组织智慧和生活智慧,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社会建设、文化交流、组织管理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该传说还反映了我们祖先寻求海外世界、探索海洋秘密的幻想和愿望,传递了一个抱负宏远、足智多谋、博学不穷、具有冒险精神的徐福形象,这些印刻在广大民众心里,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传说中的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徐福东渡传说的研究已演变成中日两国的文化现象,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传说”谱写了中华民族最早有组织、较大规模向海外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和推动日本社会由绳纹文化向弥生文化飞跃的文明历史。徐福开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先河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先河,成了中日韩三国的“和平使者”,这对建立和谐的国际环境,具有启迪意义。

但是,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电视、网络和各种新式媒体的逐渐普及,使民间传说故事的口头讲述活动愈发受人冷落,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这一古老传说便失去了流传的主要载体,加之“徐福东渡传说”传承人相继离世,给口头故事传承带来了后继乏人的濒危状况。

然而,“徐福东渡传说”永远在广大民众中流传。近几年,象山县委、政府对“徐福东渡传说”这一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和关心,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它必将对象山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

3.徐福东渡的故事是什么

徐福东渡 徐福,又作徐市,徐福故里据考证在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根据当地地方志,徐阜村在明清两代均称徐福村,至今这里还流传着徐福率童男童女浮海东渡之事。但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徐福故里为今山东省龙口市。

俗语道:“做了皇帝想成仙”。秦始皇正是这样的人物。清人丘琼山《纲鉴合编》曾云:“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一些方士投其所好,编织神仙之说,声称海上有仙人仙药,吃了仙药便可长生不死。徐福就是这种情况下航行入海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浓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尤令秦始皇心驰神往。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根据徐福的要求,派重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他本人也在此留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要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则不肯离开,一直等候3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

其后几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卢生等入海寻求仙药,当然也是一无所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琅琊。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九年过去,一直未来归报。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很大,担心遭到重谴,奏告秦始皇:“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周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击。”秦始皇下令入海时带足渔具,自己也准备了连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数十里,经过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时,果然见到大蛟鱼,当即连弩齐射,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认为此后当可无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药。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讯了。当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而徐福“得平原广译,止王不来,”一去再也不回了。

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

本世纪以来,中日学者对徐福浮海东渡之事进行了大量研究。马非百在《秦集史》认为徐福是有目的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实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州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

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呈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描写竹 柳 雪 梅的诗句 谁会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咏竹(傅庞如)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咏竹(七律) 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描写柳树的古诗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3、《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4、《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5、《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6、《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7、《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8、《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9、《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10、《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1、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李商隐)描写冬天雪景的优美诗句12、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1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14、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公众行乐词》16、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经典诗句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题梅 无名 北风猎猎吹人倒,千卉千葩尽枯槁.谁分清气到寒梅,独放银花照晴昊.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梅花绝句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5.徐福东渡的介绍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好心的名医,把他出生的村庄改为“徐福村”,并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庙”。后来,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广泽为王之说。

6.求含有"度"或"渡"的诗词>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静宜樵隐度,远与车马隔.--------唐 钱起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板桥】 莫怪夕阳归独后,早梅唤我度溪桥.陆游 数日暄妍颇有春意予闲居无日不出游戏作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

含渡的诗词:李清照的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2,野渡无人舟自横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唐 ,4,相思树,流年渡,无端又被西风误。

7.徐福东渡的故事,

俗语道:“做了皇帝想成仙”。秦始皇正是这样的人物。清人丘琼山《纲鉴合编》曾云:“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一些方士投其所好,编织神仙之说,声称海上有仙人仙药,吃了仙药便可长生不死。徐福就是这种情况下航行入海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浓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尤令秦始皇心驰神往。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根据徐福的要求,派重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他本人也在此留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则不肯离开,一直等候3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

其后几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卢生等入海寻求仙药,当然也是一无所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琅琊。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九年过去,一直未来归报。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很大,担心遭到重谴,奏告秦始皇:“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击。”秦始皇下令入海时带足渔具,自己也准备了连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数十里,经过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时,果然见到大蛟鱼,当即连弩齐射,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认为此后当可无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药。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讯了。当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而徐福“得平原广译,止王不来,”一去再也不回了。

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 (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后在《太平广记·徐福》和《十洲记》中都记载有:“徐福,又写作徐輗,字君房,齐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却毫无记载。也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