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大禹的诗句1. 《自蜀江至》(白居易)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 胡为不讫功,余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2. 《禹祠》(陆游) 我昔下三峡,南宾系归舻,渡江谒神禹,拜手荐俎壶。 寿藤枝如蚪,巨柏腹若刳,门庭虽日荒,殿寝犹枝梧。 巴俗喜祷祠,解牛舞群巫。 巍巍黻冕古,食与夷鬼俱。 圣度固兼容,臣愤独不摅。 还乡瞻庙貌,嬴政久已除。 岳牧俨如生,想像闻都俞。 廓清虽可喜,欲退复踌躇。 念昔平水土,棋布画九区,岂知千岁后,戎羯居中都。 老虏失大刑,今复传其雏。 直令挽天河,未濯腥膻污。 夷鬼细事耳,披攘直须臾。 天下雠不复,大耻何时袪?蚩蚩谓固然,此责在吾徒。 挥涕洒庭草,谁怜小臣愚? 3. 《公无渡河》(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4. 《九华山歌》(刘禹锡)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 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 气势不死如腾屳。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晖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 大禹会计临东溟。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 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5. 《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布兼寄李吏部、包秘监判》(孟翔) 昔人恣探讨,飞流称石门。安知郡城侧,别有神泉源。 疏凿意大禹,勤求闻轩辕。悠悠几千岁,翳荟群木繁。 奇状出蔽蔓,胜概毕讨论。沿崖百丈落,奔注当空翻。 下如散雨足,上拟屯云根。变态凡几处,静神竟朝昏。 渴贤寄珠玉,受馥寻兰荪。萝茑罥紫绶,岩隈驻朱轓。 方思谢康乐,好事名空存。 2.描写“缙云山”的诗句有哪些《题缙云山鼎池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徐凝 黄帝旌旗去不回,空余片石碧崔嵬。 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几人寻。 到来唯见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浅深。 缙云山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古名巴山。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缙云山总占地面积76平方千米,海拔350米-951米,景色宜人,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北有缙云、南有石笋之美誉。 3.写出描写小草的诗句早春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 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唐 杜甫《腊日》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 4.关于屈原写的诗句六首01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02宣州杂诗二十首 其一十五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宋·梅尧臣) 信谗多见逐,伐国岂无仁。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03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04屈原七言绝句 押真韵 (宋)张耒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哺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05感遇二十五首 其七(宋·张耒) 怀王弃屈子,憔悴楚江湄。 终然葬鱼腹,终古耀文词。千年洛阳客,作赋不无讥。 谓当弃之去,览德乃下之。君臣本大伦,当以恩义持。 如皆轻合散,是与涂人夷。灵均岂愿沉,深意实在兹。 傅怀终泣死,何亦拳拳为。06渔父词七首(录一) 〔宋〕王 谌 一 离骚读罢怨声声,曾向江边问屈平。 醒还醉,醉还醒,笑指沧浪可濯缨。07梦中江行过乡豪家赋诗二首既觉犹历历能记也 〔宋〕陆游 蒲席乘风健,江潮带雨浑。 树余梢缆迹,崖有刺篙痕。酒酹湘君庙,歌招屈子魂。 客途嗟草草,无处采芳荪。08楚城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09屈平庙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宋·陆游) 委命仇雠事可知,章华荆棘国人悲。 恨公无寿如金石,不见秦婴系颈时。10哀郢七言律诗 押阳韵 (宋·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11重午和巩教授韵 〔宋〕【姜特立】 屈子沈渊日,年年旧俗忙。 佳人夸彩缕,稚子竞新裳。铙鼓喧渔步,杯盘列象床。 山翁独无事,燕坐只焚香。12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五首 其四 五言绝句 押元韵 (宋·晃冲之) 江山起莫色,草木敛余昏。 谁感离骚赋,丹青吊屈原。13端午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14湘潭道中赠送丁碧眼相士 (宋·文天祥) 自诡衡山道士孙,至今句法有轩辕。世人未见题尧庙,尽把昌黎作寓言。 收拾衡云作羽衣,便如屈子远游归。离骚忘却题天柱,为立斜阳问翠微。 15杂咏一百首·巫咸(宋·刘克庄) 五言绝句 押元韵 列书诧知死,楚些说招魂。尚莫窥壶子,安能返屈原。 16杂咏一百首·屈原(宋·刘克庄) 五言绝句 押豪韵 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17湘潭道中即事二首 其二(宋·刘克庄) 押元韵 傩鼓咚匝庙门,可怜楚俗至今存。屈原章句无人诵,别有山歌侑佳尊。 18九叠(宋·刘克庄)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名见商书又见诗,畹兰难拟况江蓠。灵均苦要群芳聚,却怪骚中偶见遗。 19和陶命子韵示津调官(宋·吴芾) 乔木千寻,竟困斧柯。屈原特立,终陨汨罗。 水行地中,尚值坳窊。纵如贾谊,犹滞长沙。 20屈原祠(宋·宋祁)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楚江南望见脩门,灵鼓声沈蕙卷樽。五日长蛟虚望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兰苕猎翠凄寒露,枫叶摇丹啸暝猿。贾谊扬生成感后,沈沙投阁两衔冤。 21屈原(宋·宋庠)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司命湘君各有情,九歌愁苦荐新声。如何不救沈江祸,枉解堂中许目成。 5.描写雁荡山的诗句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长虹,正遇一阳回。 幽鸟逢人语,时向樽前说病翁。 风光还复旧。 所恨蜀山君未到,寒花待日开,马入尘埃鹤入笼,他年携手醉郫筒,游人去复来,春树碧于苔。 霜枫红似锦。 《过丹方岭》明·章纶 千古丹方岭。 遥知别后添华发《雁山》南宋·王十朋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间。 浮名夺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昧闲。 《答周邠寄雁山图二首》宋·苏轼 (一)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观雄陕石,九仙今已压京东。 此生的有看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二) 西湖三载与君同。 以上供参考 6.描写琼花的诗句和词语郑觉斋——《扬州慢·琼花》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 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球。 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 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 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 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 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琼花赋》—— 张问 俪靓容于茉莉 笑玫瑰于尘凡 惟水仙可并其幽闲 而江梅似同其清淑 《答许发运见寄》—— 欧阳修 琼花芍药世无伦 偶不题诗便怨人 曾向无双亭下醉 自知不负广陵春 "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 韩琦 仙姿绰约 流光溢彩 璀璨晶莹 香味清馨 独具风姿 "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 刘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