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被贬之后所作的诗有哪些《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问刘十九》 《琵琶行》《长恨歌》等。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2.求一首诗描写的好像是白居易被贬为司马,没记错是一首送别的诗.记我也觉得你说的是《琵琶行》. 琵琶行 作者: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咋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古诗中描写被贬后心境的诗句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si=1 白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李 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柳宗元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外还有屈原,李白 杜甫 张九龄 王维 孟浩然 王翰 杨炯 杜审言 陈子昂 张籍 贺铸 唐伯虎 徐文长 等等诗人都有被贬后的诗句 4.白居易和元稹写给对方的诗,在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唐代诗坛,光芒四射,群英辈出,后世的人喜欢把成就相似或风格相仿的人并列称呼,于是就有了“李杜”、“韩柳”、“元白”、“小李杜”……这些诗人“组合”中,最让我羡慕的当数元稹与白居易了。 白居易比元稹大七岁,是上面所列举“组合”中岁数相差最小的,而且交往最为密切的一对,看唐代《诗人年表》,我们能发现,元白之间许多相似的经历: “803年,白居易、元稹制举登科。” “807年,白居易为翰林学士。元稹为监察御史。” “810年,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改京兆府司户参军。” “815年,白居易贬将江州司马。元稹转通州司马。” “820年,白居易为主客郎中。元稹为祠部郎中。” …… 一起登科,一起在中央任职,又同年被贬,相似的经历和文学素养,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随手翻看手头的诗集,其唱和诗篇比比皆是。 这不,白居易在皇宫里值班,元稹被贬在外,老兄给老弟写信,写完了叠好放到信封里,又怕遗漏了什么,抽出来重新看看,元稹在他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禁中作书与元九》: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元稹在家排行老九,白居易这样随意称呼他,已是兄弟之情了,如果弄个“君”或官职出来,虽觉尊敬,却嫌生分也。元稹收到信以后是怎样的呢?看到信就哭了,把妻子女儿弄得惊恐万分,以为出大事了。呵呵,我们看元稹在《得乐天书》里怎么写的吧: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牵挂一个人会在梦里和她(他)相会,在信件中或见面时会说,某年某月我梦到你了,怎样怎样……但白居易却很有意思,他牵挂元稹,梦到元稹了,却写诗告诉元稹,你有什么事情找我啊?昨天三更半夜的跑到我梦里来?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更好玩儿,他说,我生病了神魂颠倒的,根本梦不到你,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人到我梦里来捣乱。看他的《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白都不说是自己主动梦到对方,在“推诿”中,其深藏不露的感情却让我们窥见了。他们同病相怜,肝胆相照的莫逆至交啊。 元白交往中,最赋传奇色彩的,当时809年元稹出差去东川,白居易留在长安,两人同日写的两首诗。元稹到达梁州时写到: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自注说:“是夜宿汉川驿,梦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他在梦中和白居易、李杓直到曲江玩儿去了。那一天,白居易在干啥?他真的和杓直(李十一)去曲江、慈恩寺了,喝酒时想起元稹,写了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算得很准,那天元稹也真的到了梁州!长安、梁州山水相隔,两人心灵感应“合若符契”,真是千古佳话了。 人生得此知己,也不枉来世一遭。后代人将他们的诗文集合刊发行,名为《元白长庆集》,这也是对元白之交最好的纪念了。 5.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6.关于描写被贬后心境的诗句有哪些描写被贬后心境的诗句有: 白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李 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柳宗元 《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贺《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韩偓《春尽》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孙昌胤《清明》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苏轼《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 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苏轼《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为什么古代的诗人总是被贬之后作出的诗词往往是成为名作? 人生失意之时自然是玻璃心,更需要抒发心中感慨,被贬之后只能寄情于山水,只能写诗了,当然那些没有这样做的便会默默无闻,盛世出诗人多是人生起伏,乱世诗人多是爱国志士。 7.求一首诗 描写的好像是白居易被贬为司马,没记错是一首送别的诗我也觉得你说的是《琵琶行》。 琵琶行 作者: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氦沪份疚莓狡逢挟抚锚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咋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白居易被贬后写的山水诗初入峡有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 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 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 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 苒蒻竹篾稔,欹危楫师趾。 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 常闻仗忠信,蛮貊可行矣。 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 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 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9.在白居易被贬江州后,白居易和元稹写给对方的诗是哪首名为《元白长庆集》 唐代诗坛,光芒四射,群英辈出,后世的人喜欢把成就相似或风格相仿的人并列称呼,于是就有了“李杜”、“韩柳”、“元白”、“小李杜”……这些诗人“组合”中,最让我羡慕的当数元稹与白居易了。 白居易比元稹大七岁,是上面所列举“组合”中岁数相差最小的,而且交往最为密切的一对,看唐代《诗人年表》,我们能发现,元白之间许多相似的经历: “803年,白居易、元稹制举登科。” “807年,白居易为翰林学士。元稹为监察御史。” “810年,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改京兆府司户参军。” “815年,白居易贬将江州司马。元稹转通州司马。” “820年,白居易为主客郎中。元稹为祠部郎中。” 一起登科,一起在中央任职,又同年被贬,相似的经历和文学素养,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随手翻看手头的诗集,其唱和诗篇比比皆是。 这不,白居易在皇宫里值班,元稹被贬在外,老兄给老弟写信,写完了叠好放到信封里,又怕遗漏了什么,抽出来重新看看,元稹在他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禁中作书与元九》: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元稹在家排行老九,白居易这样随意称呼他,已是兄弟之情了,如果弄个“君”或官职出来,虽觉尊敬,却嫌生分也。元稹收到信以后是怎样的呢?看到信就哭了,把妻子女儿弄得惊恐万分,以为出大事了。呵呵,我们看元稹在《得乐天书》里怎么写的吧: 《得乐天书》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牵挂一个人会在梦里和她(他)相会,在信件中或见面时会说,某年某月我梦到你了,怎样怎样……但白居易却很有意思,他牵挂元稹,梦到元稹了,却写诗告诉元稹,你有什么事情找我啊?昨天三更半夜的跑到我梦里来?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更好玩儿,他说,我生病了神魂颠倒的,根本梦不到你,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人到我梦里来捣乱。看他的《酬乐天频梦微之》: 《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白都不说是自己主动梦到对方,在“推诿”中,其深藏不露的感情却让我们窥见了。他们同病相怜,肝胆相照的莫逆至交啊。 元白交往中,最赋传奇色彩的,当时809年元稹出差去东川,白居易留在长安,两人同日写的两首诗。元稹到达梁州时写到: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自注说:“是夜宿汉川驿,梦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他在梦中和白居易、李杓直到曲江玩儿去了。那一天,白居易在干啥?他真的和杓直(李十一)去曲江、慈恩寺了,喝酒时想起元稹,写了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算得很准,那天元稹也真的到了梁州!长安、梁州山水相隔,两人心灵感应“合若符契”,真是千古佳话了。 人生得此知己,也不枉来世一遭。后代人将他们的诗文集合刊发行,名为《元白长庆集》,这也是对元白之交最好的纪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