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入秋的诗句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2.形容私塾的词语威严、稳重、肃穆、肃静、僻静。 一、威严威风和尊严:他摆出了尊长的~。引证解释:叶圣陶 《火灾 义儿》:“英文先生觉得这太难堪,非叫 义儿 立刻退出课室,不足以维持自己的威严。” 二、稳重(言语、举动)沉着而有分寸;不轻浮:为人~。态度~。 引证解释:杨朔《<雪花飘飘>后语》:“那青年坐在炕边上,笑着点点头,显得又稳重,又自信。”三、肃穆严肃而恭敬。 也指环境、气氛使人有凛然之感。引证解释:朱自清《欧游杂记·罗马》:“他画这屋顶时候,以深沉肃穆的心情渗入画中。” 四、肃静严肃寂静:殿堂里十分~。引证解释: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十:“开始的时候,由主席临时推举了一个穿香港布洋服的少年做政治的报告,大家都很肃静。” 五、僻静偏僻而清静。引证解释:康濯《春种秋收·我的两家房东》:“他们都在枣树林僻静角落里说话。” 3.描写刚入秋的诗句有哪些1,《宴散》唐代: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 白话文意思是:小宴会随着凉夜的来临散了,自己从平桥上踏着月色回去。笙歌停止了,灯火熄灭了。残留的暑气已在蝉声中消失,新的秋天随着大雁南飞而到来。 2,《夏日杂诗》清代:陈文述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白话文意思是:这一夜的雨声真是让人愉快,它把凉意都带入我的梦中了;无边的荷叶上,雨声淅沥、初凉暗生,给人们送来了秋意。 3,《竹马子·登孤垒荒凉》宋代: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 白话文意思是:登上孤立的营垒,看去一片荒凉,从危亭上从台上远望,静视着沙洲上都是烟云茫茫。面对着雌霓下起雨来,突然一阵狂风吹拂栏槛,微微赶走了夏季的炎热。渐渐感到一片飘零的落叶,送来了秋寒,几只鸣叫的秋蝉呜噪着,天晚的悲楚,开始了寒秋时节的新景。 4,《浪淘沙·一叶忽惊秋》宋代:贺铸 一叶忽惊秋。分付东流。殷勤为过白苹洲。 洲上小楼帘半卷,应认归舟。 白话文意思是:看到叶子落下忽然惊觉秋天到了,这秋色交给了东去的流水。流水殷勤地流过白苹洲,沙洲上有帘幕半卷的小楼,楼中的人应该在识别返回的小舟。 5,《初秋》唐代: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白话文意思是: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 6,《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唐代岑参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白话文意思是:夏末的暴雨过后,天气也渐渐变得凉爽了,暑气消失,这丝丝的细雨带来秋天的气息。 4.写出描写小草的诗句早春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 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唐 杜甫《腊日》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 5.形容“入秋”的诗词有哪些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宋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宋 刘翰《立秋》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 朱熹《偶成》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宋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宋 陆游《秋雨中作》 2.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清 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 郑思肖 《画菊》 4.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宋 陆游《秋夜》 5.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宋 陆游《秋兴》 6.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宋 陆游《秋思》 7.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 宋 陆游 《秋雨益凉写兴》 8.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宋 陆游《秋思》 9.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宋 陆游《秋夜》 10.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宋 陆游《秋兴》 6.孔子有开办私塾吗他有开过 民无信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7.穿越历史时光,看看古代私塾是如何开学的又到秋季开学之际了。 门口的小学校。又热闹起来了。 贴出了新招的小朋友的班级号。一些小饭桌,小课桌阿姨们也举着牌牌到处招揽人。 由此想到我国古代私塾开学有什么别样的景象呢? 在我国,私塾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在明清时期,私塾发展到最成熟期,私塾是底层知识分子获取生活来源的重要渠道。私塾教书的老师,即塾师,多为落地秀才或老童生。 古人尊师重教,拜请老师是孩子入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私塾六岁启蒙,读书要先向孔子牌位或圣像及先生各磕一个头,叫拜先生,才正式入学。 入学的那一天。家长会带领孩子来到私塾中。 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还要设宴款待老师。 接下来,启蒙老师会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举行整个入学仪式中隆重的部分——开笔礼。 ‘开笔礼的内容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拜笔师等内容。所谓朱砂开智,就是用朱砂为刚刚入学的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这又称之为“开天眼”。 由于“痣”与“智”谐音,所以这一仪式寓意着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 描红开笔主要是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往往笔画简单,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学生付给塾师的报酬,即“束脩”,各私塾并没有定数,即使在同一所私塾,在不同的条件下,学生承担的费用也是不尽相同。束脩的多少,有塾师自行规定的,也有学董、塾师和家长协商决定的。 清代主要支付的实物是银两、铜钱,民国时期支付的是银元、大洋,一次给付或多次付清。没有钱的,可以交米、面凑数。 每逢四大节日——春季、祀丁节、端午节、中秋节,学生还要给先生送礼,春季送酒、糕点、肉;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葡萄;祀丁日送糕点等。甚至先生所用的灯油煤炭及食用也是由学生供给。 课程设置:中国古代的私塾作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按不同程度可分为识字读物、启蒙读物、四书、五经、诗赋等。初入私塾的蒙童,一是先学习三、百、千、《五七言杂字》等浅显易懂的古典启蒙读物,先生只教识字,不作讲解,是死读书。 二是写毛笔字,先描红,后跳格,每日写一张仿。三是珠算,有的私塾珠算后开,有的则无,情况不一。 一般贫困家庭及工商业家庭的子弟,由于农牧商业劳力的需要,仅仅是学会几个汉字就自动辍学了。而较为富裕的农村富户、欲求功名者则可以继续深造,研习四书五经及小学等高深的学问。 一般情况下,学生读至《诗经》以后即可选学。进入民国后,受教育政策和新式教育的影响,部分私塾还增设了美术、体育等新式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