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洛阳伽蓝记描写奋斗的诗句

1.《洛阳伽蓝记》能够长盛不衰

《洛阳伽蓝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仅仅由于它的内容,同时也有赖于它的描写技艺。

书中说:“至武定五年,岁次丁卯(547年),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廓崩毁, 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

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 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 哉周室。”在这种苍凉的故国之悲下,他在书里,写出宫闱、写出政事,写出腐败统治 者的贪淫豪奢,写出寺庙中不会诵经的假和尚,笔触所及,都哀伤人世,寓意深远,令 人跟着也为之惆怅、为之感慨。

2.烟花易冷 洛阳伽蓝记原文

《烟花易冷》,又名《伽蓝雨》伽蓝雨 伽蓝,梵语的僧加蓝摩,僧伽蓝,又有七堂伽蓝、十八伽蓝之说。

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 源于南北朝时期,以宋武帝刘裕为首的南朝宋,以及道武帝拓跋氏为首的北魏,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分裂的时期。公元420年开始,南北朝就扩张势力以及疆土兼并,战争不断,其间南朝负多胜少,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病逝,魏,明元帝拓跋嗣大举攻宋,先后攻取金塘(洛阳)、虎牢、滑台。

430年,宋文帝刘义隆收复黄河以南失地,使得魏军主动撤退,继而占领滑台、洛阳、虎牢。同年,北魏全线出击,连克金塘、洛阳、虎牢、滑台。

公元449年,拓跋焘大破柔然,之后兵指南朝宋,宋文帝为阻止魏军南下,发兵北攻。由于宋文帝舍功采对,自戳良将,杀害裴方明等名将,使军力顿减,加上连年征战,国斩渐衰,加上军中无御敌之将,又不顾朝臣之反对,于太平真君十一年发兵攻魏,面对魏军的后发制人,以号称百万之众强渡黄河,步步逼近,最后无奈只得北撤,从此宋文帝再无力争夺中原。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频繁南下攻齐(479年,宋异明中领军萧道成代宋建立齐朝),至此,北魏、南齐进行了长达23年战争…… 而伽蓝雨的故事,正是对那个战火纷飞时期一个凄美爱情故事的描述。

僧人在寺里敲着木鱼诵经,天下起了雨,僧人拿起木鱼,走到禅房之外,看着门外的烟雨、思绪飘到了很远的地方…… 宋文帝时期、一守城将军奉命驻守洛阳城,其间邂逅当地一名女子,一见如故、很快便私订终身。此时北魏来犯,将军奉命出征,临别时拉住女子的手:“等我打胜了后,一定回来迎娶你……” 俩人依依昔别,女子守在城门口,看着将军坐在马鞍之上,头也不回地离去…… 将军此征便是数月,其间南朝宋节节败退,宋文帝一气之下连斩二将,北魏全线出击,强渡黄河,宋文帝不听朝臣进言,发动强攻,无奈之下,洛阳失守。

宋文帝撤回北魏,而重伤的将军则流落于伽蓝寺中。 待将军伤复之后,本想回朝,无奈此时北宋大势已去,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死,将军从未怕过,但想着曾经的誓言,加上对宋文帝乱杀良将之举已至心寒,无奈之下,委身于伽蓝寺为僧,希望有朝一日平昔战火,再回到她的身旁。 他们昔别的城门,有一位女子经常坐在一块石板上等着心爱的人回来。

每每遇到前方归来的人,女子便问有没有见过将军,但始终没有将军得胜归来的消息。 女子从未放弃过,仍然日复一日地等着。

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终于传到了在伽蓝寺出家的将军耳里。 但将军不能回去,此时北魏已迁城洛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南北朝战争还在继续,他必须活下去,等到战争结束那一天…… 不知道多少年,战争终于结束了。

将军第一次走出伽蓝寺的那倾斜、像要倒塌一样的山门,回到了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 一身平民打扮的他,来到残破的城门早已斑驳不堪的城门前,他走到他们分别的地方,在那树早已枯掉的大树旁边,摸着那块她天天等待他归来坐的石板…… 城郊传来优雅的牧笛声,路过的人告诉将军,这里曾有一个女人一直等着她心爱的人归来…… 重新踏足熟悉的土地,他心里的感受,却是那么复杂,仿佛一切又回到了羡煞旁人的当年…… 他在这座残破的孤城里寻着她的终影,但始终找不到,天上的雨纷纷落下…… 他一直相信她一直在等她…… 孤城的老者告诉他,她一直是一个人……到死那天都是…… 僧人又回到蒲团之上,静静地坐着,敲打着木鱼…… 天上的雨仍然在纷纷落下,落在禅房外那块石板之上…… 。

..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 又一圈的 年轮 浮图塔 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 一盏残灯 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 等你弹 一曲古筝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煞许多人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狠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 认真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如你在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 浪迹一生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伽蓝寺听雨声盼 永恒。

3.关于《洛阳伽蓝记》的详细资料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据书中自言,作者在魏孝庄帝永安年间(528—529)曾官奉朝请,见洛阳极盛时。时隔二纪,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因行役重览洛阳,见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甚至连钟声都罕闻。追思往昔,难免黍离麦秀之悲,故撰斯记,传诸后世。 洛阳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于此,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止,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孝文帝推行改革后,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上起太和(477—499)末,下至永熙(532—534),四十年间,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寺院见证了北魏京城洛阳的兴废,不少大伽蓝(如胡太后建造的永宁寺)还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 《洛阳伽蓝记》作于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534年)后,杨炫之借佛寺盛衰,反映国家兴亡,其中既寄托了故国哀思,又寓含着治乱训鉴。至于缀拾旧闻掌故,详述京城地理,正《魏书》之曲笔,补史志之阙失,于历史地理研究亦占重要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繁简得宜,文笔优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上乘之作。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阳(或作杨、羊)炫(音眩)之,北平郡(今中国中部河北卢龙)人。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破坏后,满目创痍,一副破败景象,感慨极深,所以写了这本书,回忆魏孝文帝元宏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由于他反对佛教,认为贵族的施舍浪费,以及国家对佛教的扶植影响了赋役收入和兵源,所以书中对寺院的华丽和贵族的奢华进行了大量讥刺。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第五卷收录的宋云《家纪》、慧生《行记》、《道荣传》,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贵史料。此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

4.伽蓝寺的《洛阳伽蓝记》

作于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534年)后,杨炫(xuàn)之借佛寺盛衰,反映国家兴亡,其中既寄托了故国哀思,又寓含着治乱训鉴。至于缀拾旧闻掌故,详述京城地理,正《魏书》之曲笔,补史志之阙失,于历史地理研究亦占重要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繁简得宜,文笔优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上乘之作。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阳(或作杨、羊)炫(音眩)之,北平郡(今中国中部河北卢龙)人。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破坏后,满目创痍,一副破败景象,感慨极深,所以写了这本书,回忆魏孝文帝元宏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由于他反对佛教,认为贵族的施舍浪费,以及国家对佛教的扶植影响了赋役收入和兵源,所以书中对寺院的华丽和贵族的奢华进行了大量讥刺。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第五卷收录的宋云《家纪》、慧生《行记》、《道荣传》,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贵史料。此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

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为北魏永宁寺佛塔,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东。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据其他记载,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余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永宁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层都有三门六窗。塔刹上有相轮30重(一说为13 重之误),周围垂金铃,再上为金宝瓶。宝瓶下有铁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悬挂金铃。晚上和风吹动,十余里外都可听见。

5.方文山哪些歌词化用诗句

烟花易冷 又名《伽蓝雨》

梵语僧加蓝摩的略称,又作僧伽蓝。Samgha意为大众、和合僧,arama意为园林。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宿舍。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面,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歌词中有魏书洛阳城,有一本历史著作《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杨炫之,北平郡(今河北卢龙)人。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破坏后,满目创痍,一副破败景象,感慨极深,所以写了这本书,回忆魏孝文帝元宏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由于他反对佛教,认为贵族的施舍浪费,以及国家对佛教的扶植影响了赋役收入和兵源,所以书中对寺院的华丽和贵族的奢华进行了大量讥刺。

这首歌大概是说,一个男的已经出家为僧,终日在伽蓝(寺院)内,但院外的村落里有一个女子一直等着这个男的,也许不知道他已经出家了,但她却守着誓言一直等下去。就算几世千年后也等着他,男的也在院里修行其实忘不了那个女的,下雨了,他听着雨声,回忆起过往的种种,也许只有在这雨中,他们的神思可以得到永恒!

6.洛阳伽蓝记的综合评价

《洛阳伽蓝记》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而不乱,骈中有散,颇具特色。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颇受历代文史专家推重。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北朝文学双璧”。

《洛阳伽蓝记》有不少传说典故,蕴涵着的文学笔触,将朝代历史地理人文融入其中,独特的近似纪录片的镜头,使得《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

《洛阳伽蓝记》不仅具体描写了殿堂屋宇的形制规模和建立寺庙的始末兴废,而且记述了有关的政治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深受历代史学家的重视。全书叙事主要用散文,形容描写则往往夹用骈偶,条理清晰,洁净秀丽。其中有不少历史故事和神怪传闻的记述,情节虽不复杂,文字也颇简练,但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与南朝的志怪小说和《世说新语》内容相近。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