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古诗句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如杜。 2.初一至初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文章,古诗,文言文诗歌中的侧面描写临沭一中 陈冠宝中国的文学向来讲求以含蓄取胜,避免对事物的直接描述,而是习惯于从侧面对之烘托渲染,以收到含蓄蕴藉之妙。 最突出的是《三国演义》里对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描写:(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作者不是用大量笔墨去写云长如何与华雄一招一式斗得正酣,如何险象环生。 相反的,作者对此倒是只字未提,反而笔锋一转,去写帐内诸侯的感受。也正因为此,关羽的神勇才得以渲染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比之用多少笔墨来正面写打斗的场面,恐怕也难以收到此等效果。 这是小说中的侧面描写,而诗歌中的侧面描写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著名的要数《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描写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偏偏不正面着笔,而是写观者的神态。至于罗敷的美,只好让读者驰骋想像,去遐思迩想了。 如果作者不惜笔墨,对罗敷从头至尾作一细致刻画,恐怕反而难以收到这种效果了。那么诗歌中的侧面描写是如何运用的呢?首先,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从侧面烘托所写事物或人物。 例如陈羽的《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诗的一二句先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后两句意在写人,却又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两个事物――“横笛”与“红旗”。 不说人怎么在严酷的环境下如何行军用兵,而是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但是读完全诗,诗中将士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却已如在眼前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 还有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本诗写征人边愁乡思之情,也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未让征人出场,也未直接表达征人的愁思,而是选取了特定边关气氛当中的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 前两句以边霜、角声和孤月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氛围;后两句描写从塞北飞到南方的鸿雁,听到画角吹奏的《小单于》为之动情,在边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定,这样写,以雁带人,征人的感受可想而知。再看唐人姚合的《穷边词》:将军作镇古 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本诗意在歌颂将军的防守之功,但是如果正面去歌颂,很容易就会落入俗套,而且会毫无诗意可言。 所以诗人借写景来从侧面着意加以渲染。诗人写景,着意选取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用这些美好的充满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来烘托边地歌舞升平的景象,从而显示将军的防守之功。 最后又借行人的感想,再次从侧面赞扬边镇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将军的防守之功的赞美,也就不言自明了。有些时候,被描写的对象不宜作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时要么是无从下笔,要么就会流于空洞或者落入俗套,这时候也可以通过写与之相关的人或物来对所要描写的对象进行侧面烘托。 正如梅尧臣所言,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试举《诗经·邶风·静女》一诗为例: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仅用了“姝”“娈”二字作正面描绘,而且还是极笼统的两个字。 但是为什么却给读者留下如此深的印象呢?这恐怕就要归功于侧面描写之妙了。如果真的光是写“静女其妹” “静女其娈”,读者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印象的,可是作者在第一节写的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不写女子了,而是将笔锋转向了一个小伙子。 这样一来可就不同了。一个能够让小伙子急成这个样子的姑娘,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这是作者有意让读者也跟着着急。 不直接写那个女孩,而是写等待她的小伙子,可其实又是写女孩的美丽,这样的写法就是侧面描写。接下来两节,干脆连小伙子也不写了,又转而写“彤管”、“荑”这两个事物。 “彤管”只是乐器罢了,有什么可写的呢?但是在小伙子手里、眼里刚不同了,它的颜色好看,它的光彩也美丽。在这里,彤管已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了,而成了爱情的象征。 而“荑”也不再单纯的是一把野草了啊,“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美人所赠啊,它怎么会不美呢?爱屋及乌之情可见一斑了。原来美的不是这些事物啊,而是它们的主人美!诗到这里就完了,没有下文了,可是,读诗的人却在等待着,诗里写的那个美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读者也在搔首踟蹰。 可是作者,点到为止,不再写下去了。接着写下去好不好呢?不好。 诗到这里,已经将读者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下面的完全可以让读者去想像。再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写夜雪先是从感。 3.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古诗句,都有哪些正面描写: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咏梅》 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2、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郑谷《莲叶》 译文: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的吹来,摇动着一柄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3、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4、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曾巩《咏柳》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5、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陆龟蒙《白莲》 译文: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侧面描写: 1、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译文: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2、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竹石》 译文: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3、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于谦《咏煤炭》 译文: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 4、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李世民《咏雨》 译文:柳丝一片迷濛,连绵的大雨如帘,风吹雨丝在空中织起了一片片罗幕。 4.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古诗句一、侧面描写 1、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节选)两汉:乐府诗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释义: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 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采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节选)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释义: 唐明皇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 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 3、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于阗采花》唐代:李白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释义: 于阗的采花人,大言不惭说:花儿都相似。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二、正面描写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硕人》先秦:《诗经·卫风》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释义: 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 她是齐侯的爱女,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胞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 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 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 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2、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女冠子·昨夜夜半》唐代:韦庄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释义: 昨天深夜里,你在我的梦里翩然出现了。我们说了好多好多的话,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可爱,像从前一样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 看上去好像又有些羞涩,又有些欢喜。该走时却又频频回首,依依不舍。 只到醒来才知道是大梦一场,身边依然空空,自己依然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心中不觉涌起难忍的悲哀。 3、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释义: 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5.侧面描写的用法及例句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 1、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6.带有侧面描写的优美句子有哪些篇一:可爱的同学 我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同学,他叫周斯杰。 周斯杰最大的外貌特点,就是他的眉毛很黑,好像是用笔涂上去的。他的眼睛小小的,圆圆的,给人一种很调皮的感觉。 并且斯杰的眼睛总闪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感到他很聪明。周斯杰的知识十分丰富,语文课、科学课都成了他的舞台。 每当老师提问他时,同学们就都做好准备,等着他的“长篇大论”。他说的话总是很具体、全面,而且能一下点中中心。 一次,老师问了一个跟课外知识相结合的问题。同学们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也绞尽脑汁,可就是想不出来。 这时周斯杰胸有成竹的一下子把手举了起来,老师点了他。斯杰“噌”地一下站了起来,出色地回答了问题。 老师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同学们也发自内心地为他鼓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我真的佩服他有那么丰富的知识。 周斯杰的作文也很好,读他的作文,让人回味无穷,引人深思,读了一遍还想再读。他的作文有时候很有深度,有时也十分精灵古怪。 比如:“忍,乃少林最高境界。”……要说他作文中搞笑的地方,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周斯杰不仅作文很搞笑,人也很可爱。他总做一些小孩做的事情,好像还没长大似的。 像瞪着眼睛,手握成拳头,一副凶巴巴的样子,都是他常有的动作,十分有趣。跟他在一起,我的肚子可受不了。 知道为什么吗?他总是做些很搞笑的事情让我笑疼了肚子。我敢预言,他将来肯定能成为笑星。 斯杰还是男生们的偶像,总是会创造出一些令他们很兴奋的游戏。这就是一个知识渊博、文采彬彬、可爱搞笑的小男孩--周斯杰。 篇二:母亲的微笑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人了。我从呱呱坠地开始,便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中。 为了把我抚养好,一个母亲能做到的她都做到了。给我印象最深,使我倍加感激的是母亲那和蔼、真挚的微笑。 我有了进步,她微笑着表扬我;我有了过失,她微笑着批评我;我骄傲自满时,她微笑着给我泼点凉水;我颓废失意时,她微笑着给我添点动力……我是在母亲微笑的甘露浇灌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一株小树,我是在母亲微笑的春风拂煦下绽开的一朵小花。我一天天地在长大,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已不再多见,取而代之地常常是严厉的面孔。 每天陪伴我的只有书桌、台灯和数不清的习题。“难道母亲不爱我了吗?”我一次一次地冒出这个念头,又一次次地将之否认。 想起小时候,母亲教我写字,背诗,寒冬里给我洗衣服,在酷暑为我整理房间……我九岁那年的一天,半夜一点钟,外面是瓢泼大雨、电闪雷鸣。我突然发起了高烧,爸爸不在家,母亲看着我,又望望窗外,仔细给我披上雨衣,毅然背起我向医院跑去。 我伏在母亲背上,清晰地听到了母亲急促的喘息声。我的心快要碎了,我说:“妈妈,我下来自己走吧!”母亲毅然答道:“那怎么行呢?你发着高烧,怎么能在雨里走?把雨衣披严,千万别淋着了。” 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雨大路滑,母亲一歪,险些摔倒,站稳后,她急切地问我:“没事吧?”我说:“没事!”母亲长舒了口气,如释重负地说:“那就好,那就好。” 就这样,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地把我背到了医院。当一次次考试卷发到手中时,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总会从心底涌到胸口。 我的鼻子酸酸的,但我忍住了,我怕同学们看到。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告诉了我一切。 当母亲看到试卷时,久违的微笑又写在脸上,她微笑着对我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句话伴着我走过十几个春秋,它给我力量,促我进步,我由衷地感谢母亲。 在阳光下,我仿佛看到母亲背后升起了一个绚丽的光环,那是古代传说中只有仙人才有的光环,这便是最圣洁、不容亵渎的母性之光!对这光,唯有仰望!篇三:我的老师 许多教过我的老师,他们已经在我记忆中逐渐模糊,但罗老师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老师是刚从大学出来的本科生,她文化知识高,每次我们问她计算题,她就像一部“准确的计算机”,对答如流,的确让同学们十分钦佩!上罗老师的课,也是种享受。在课堂上,不管谁开小差,罗老师都能用她的“千里眼”,一览无余;不管谁在叽里咕噜,罗老师也都能用她的“神耳”,听得一清二楚,尽管是你的呼吸声!不过,悄悄告诉你:罗老师的眼睛会说话的!只要哪位同学上课转神,人在心不在的,起初,罗老师会给点面子他,就用温柔的眼神注视着他几秒钟,好让他清醒过来。 可是,如果那位同学还不尊重老师,把老师温暖的目光当柴烧,那么,罗老师也就会用凶巴巴盯着他良久,因为他不知软,所以就好让他尝尝“苦瓜”的味儿!但如果那位还在懵懂,不知发生啥事,就别怪罗老师不客气了,“暴风雨”一定会马上开始,这场“暴风雨”可不是短暂的呢!有时,老师怒气地对他说道理,罗罗唆唆的,最少也要十分钟呀!不然,你也会睡着了。所以,我们上课时都是连呼吸也不敢,认认真真的,罗老师也就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了。 罗老师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那次,我对学习松散了,十分贪玩,成绩也就明显下降了。 罗老师把我请到办公室,她并没有板着脸,也没有责骂我的意思,只是面带笑容,心平气和地对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