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在《齐鲁文学》2000年4期刊登过 作者是曹志平论柳永社会角色的多重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曹志平 摘 要:在北宋词坛,柳永是一个颇有特点的作家。他以不凡的创作实绩为词(尤其是慢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城市新兴文化的铸造、传统文化的雕琢及其个性自觉,使柳永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内涵丰富,风流自赏的才子词人、疏狂自傲的多情浪子、孤寂自伤的蹇运寒士等多重角色内涵统一于词人形象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柳永;社会角色;多重内涵;文化意蕴 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0)04-0035-05 作者简介:曹志平(1965—),女,苏州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江苏 苏州 215006。 作者单位:曹志平(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海明:《唐宋词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版,第11~12页。 〔2〕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论略》,《江淮论坛》1997年第4期。 〔3〕杨海明:《论柳永词》,《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二辑。 〔4〕《从宋代官制考证柳永的生平仕履》,《唐宋词通论·附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版。 〔5〕《灵溪词说·论柳永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收稿日期:2000年2月14日 出版日期:2000年7月15日
这里可以查看全文,但是要注册会员才可以 参考资料: 2.山东人民出版社 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里所有篇目《唐诗宋词选读》目录 1、“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从军行 杨 炯 滕王阁 王 勃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 张九龄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山居秋暝 王 维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燕歌行 高 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 参 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 白 ※送友人 李 白 将进酒 李 白 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 杜 甫 旅夜书怀 杜 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 甫 ※客至 杜 甫 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白居易 天上谣 李 贺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安定城楼 李商隐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 牧 长安晚秋 赵 嘏 商山早行 温庭筠 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 庄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 璟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 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 煜 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 殊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 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 永 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 轼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 轼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 轼 10、“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 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 观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 铸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 飞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陆 游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 姜 夔 12、“龙腾虎掷”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 样稿: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唐五代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 温庭筠以其大力创作和卓越成就,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风采。一般说来,温庭筠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韦庄词疏朗秀美,明白晓畅;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 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轼《荷花媚》)的艺术风格。唐五代词的美学理想、艺术精神、表现特征,启迪影响了宋词。 菩萨蛮① 温庭筠 小山②重叠金明灭③,鬓云④欲度⑤香腮雪⑥。懒起画蛾眉⑦,弄妆⑧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⑨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⑥,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选自《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杜1986年版)。 ②[小山]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 一说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或指女子弯弯的眉毛。 ③[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④[鬓云]形容鬓发蓬松如云。 ⑤[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度,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谈,像云影轻度。 ⑥[香腮雪]即香雪腮、雪白的香腮,因与“灭”字押韵而变换词序。 ⑦[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较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语出《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 ⑧[弄妆]修饰仪容。 ⑨[花面]指头上的花和美人的面。 唐代妇女头上戴真牡丹、芍药,或用罗帛作生色花。 ⑩[帖]同“贴”,贴绣。 一种古代的制衣工艺,称贴绢或堆绫,即将彩色绫绢照图案剪裁后缝制在衣料上。一说指熨衣。 (11)[罗襦(rú)]丝绸短袄。襦,短袄。 菩萨蛮①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②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④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⑤。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⑥断肠。 [注释] ①选自《全唐五代词》。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五代前蜀诗人、词人。 与温庭药齐名,并称“温韦”。有《浣花集》。 “垆”原本作“炉”,“霜”原本作“双”,据他本改。 ②[江南]唐代设江南东道、江南西道。 这里泛指吴、越、湘、楚等江南地区。韦庄当年避乱,曾浪游南各地。 ③[只合]只应该。 ④[垆边]指酒家。 垆,酒店里砌成的四周隆起、中间凹陷以置放酒瓮的土台子。《史记·司马相加列传》记载,司马相加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⑤[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 3.以下是我的唐诗宋词考试题目,请专家帮我析疑此词的第一句是“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晏几道 情景交融,于无声处显真情 押韵方式每调相同 落梅拂了一身立刻又满了,不仅见出他在花下痴立低徊已久,也烘托出如落花般纷乱的惜春之情。 冯延巳 情至而语质,较疏淡自然,平易晓畅 其作品《白石道人歌曲》共计八十四首,很多表明了谱字,着成为国际音乐界研究的热点。 《白石道人歌曲》与后来的齐白石有关。 欧阳修 以红似火焰、青如蓝染的色彩对比强烈地渲染出江南浓郁的春意 选自李清照词作《点降唇》 张先 中唐 曲令 4.作文《我最喜欢的宋词——凤栖梧》人们经常提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三者中,我最喜欢的是宋 词。 随着唐的灭亡,诗风逐渐衰退,代之而起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咏 的词逐渐兴盛,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词人。以李煜、苏轼、 陆游、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创作出了许多风格各异 的优秀词篇。 传说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苏轼突然问他手下的人:“我 的词和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啊?”他手下的人答道:“柳浪的词 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 关西大汉弹着铜琵琶、铁绰板来唱’大江东去‘。” 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词人不同的风格。是的,当你读到“大江 东去,浪淘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又怎能不为那雄壮 的气势、开阔的胸怀所感染! 正当你为苏轼词宏大的气势而赞叹不已的时候,你又读到李煜 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 上人间。”……你又怎能不愁容渐生,心情抑郁惆怅啊! 一向以忧国忧民著称的陆游,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卜算 子•咏梅》充分体现了他饱受排挤的苦衷:“驿外断桥边,寂寞开 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当陆游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时,发出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慨叹 使我们看到了他爱国忧民的品质。正是在这种思想支持下,才使 他在临去世前还写下了《示儿》一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当然,政治上的不顺利,也使不少词人在他们的词中流露出一 些消极因素。如苏轼在被贬之后,也曾出现“人生如梦”和“我欲 乘风归去”的想法;陆游也在《咏梅》中流露出逃避现实的观念。 这固然是不足取的,但就整个词来说,只不过是白璧微瑕而已。 5.阅读题郭峰《唐宋诗学对词学的影响》唐宋词学是诗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诗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词借鉴诗歌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一个“以诗为词”的潮流;词还依托发达的诗学理论,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一个词学的正派系列。 诗学对词学产生影响作用,是从文人士大夫染指于词开始的。 唐五代词人,如李白、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温庭 筠、韦庄等多是著名的诗人,他们习惯用写诗的方法填词,因而早期的文人词被称为“诗客曲子词”。宋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思想由开放转向内敛,社会风气由奋发向上转向无所作为,士人也把建功立业的豪情转化成了听歌观舞的雅兴。 这时俗乐繁盛而词作又很萧条,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柳永以其从俗的词风,迎合了市井阶层的趣味,因而柳词盛传一时;柳永的某些词句气象恢弘,不减唐人高处。 同时的晏殊、欧阳修词也被称为句读不葺之诗。稍后的晏几道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用小词抒写盛衰之意、今昔之感。 北宋后期周邦彦词下字运意、皆有法度,词句往往从唐宋诸贤诗句中化出。贺铸也擅长化用唐诗典故,据称他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奔走不暇。 对北宋词坛影响最大的,还是苏轼引导的“以诗为词”的潮流,他把诗词之间仅剩的一点界限冲刷得干干净净。苏轼不满柳永词的格调低下,以提高词品为己任。 他把词情与诗意等同起来;为了提高词的言情品位,苏轼不惜牺牲词体特质,破体为词。这就是陈师道所说的以诗为词。 苏轼不仅指出了宋词向上的一路,而且还在词中融入了宋诗才学化的特点。黄庭坚说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韵力高胜,“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集·跋东坡乐府》),这充分说明了才学、性情对词人词风潜移默化的作用。 北宋灭亡、南宋王朝立足未稳之际,时代需要慷慨昂扬、奋发有为的词作,苏轼于是就成了南渡词坛的典范。胡寅、王灼、汪莘从提高词品方面,充分肯定了苏轼词的意义。 张孝祥刻意摹仿苏轼词作;辛弃疾则继承苏轼“以诗为词”的精神,并把它推演为“以文为词”、“以赋为词”的创作方法,流风所及,形成了一个阵容壮观的辛派词人群体。对于这派词人而言,词的题材被无限的扩大了,词中用典也不受任何限制,凡可以用诗文表达的情感,都可以用词来抒写。 词体的特质消失了,词变成了一种长短句式的新体诗。与此相对的本色词派,也从“以诗为词”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姜夔把苏轼天才化、个性化的清空,演化成一种包含一系列法度、可以普及开来的创作风格。 唐宋诗学对词学更进一步的影响是从理论上的渗透和浸润。 在诗论家的潜意识里,词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而是诗学的一个分支。吴曾《能改斋漫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以及周密《浩然斋雅谈》都将词话附录在诗话之后。 诗论家认为词除了配乐歌唱以外,与诗歌再没有什么区别了。林景熙提出了诗词一理的理念,他说:“乐府诗之变也。 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美化厚俗,胥此焉寄?岂一变为乐府,乃遽与诗异哉?宋秦晁周柳辈各据其垒,风流酝藉,固亦一洗唐陋而犹未也。荆公《金陵怀古》末语‘后庭遗曲’,有诗人之讽。 裕陵览东坡月词,至‘琼台玉宇,高处不胜寒’,谓苏轼终是爱君。由此观之;二公乐府根情性而作者,初不异诗也。” (《霁山文集·胡汲古乐府序》)金人王若虚也有类似的观点,不过他说得更为直截:“盖诗词只是一理,不容异观。”(《滹南诗话》)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普及流行,宋人诗话往往也适用于词学。 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姜夔既是江西诗派的先锋诗人,又是江湖词派的开山祖师。 他的诗歌理论对南宋诗学和词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功夫与涵养的观点,被张炎吸收,变成了《词派》中“骚雅”的审美理想:法度与创造、清潭见底的诗法,变成了“清空”的词法。张炎的《词源》中的一系列术语,如“融化词句”、“深加锻炼”、“意趣”等,都来自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就连张炎《词源》中的“清空”,也出自赵汝回的《瓜庐集序》,正是借助唐宋诗学来建构自己的理论的。 张炎还受方回一祖三宗说的启发,构建了一个宋代词学的正派体系。 张炎把正派系列接轨在北宋词人周邦彦的门下,理由是:“学者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词旨》)这正是黄庭坚强调的学习杜诗的原因,他说:“学老杜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 学晚唐诸人诗,所谓‘作法于凉,其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之何?’要须读得通贯,因人讲之。百许年来,诗非无好处,但不用学。 亦如书字,须要以钟王为法耳。”(王正德《余师录·与赵伯充书》)张炎引用这句话,是说周邦彦词同老杜的诗歌、钟王字帖一样,典雅而有法度,易学且不走样。 而他把周邦彦比作杜甫,为正派系列树立一个创作上的典范。张炎论词要诀还突出了姜夔对于江湖词派的实际贡献。 姜夔在该派中具有开宗立派、示法后人的崇高地位,等同于江西诗派中的黄庭坚。而姜夔词尽兴率意、字句生硬的弊病,又在史达祖的句法、吴文英的字面中得到了纠正。 史、吴位对江湖词风的形成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张炎论词要诀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