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唐僧取经的诗句

一、西游记中的诗句

西游记修真诗文全辑录 1、(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2、(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菩提祖师言) 3、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

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

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4、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

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

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5、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3-5出自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6、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苏武慢》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防微笑。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暨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沓。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7、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头边雪片浮。

白蚁阵残方是幻,子规声切想回头。古来阴能延寿,善不求怜天自周。

8、第十一回唐太宗御制榜文 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

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9、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 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10、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孙悟空自报家身(部分) 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

养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轮回把命逃。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

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 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

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 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

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 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 三年无漏成仙体,不同俗辈受煎熬。

十洲三岛还游戏,海角天涯转一遭。 (下略) 11、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猪八戒自述 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

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

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 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

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 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

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 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

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 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

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 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 (下略) 12、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

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13、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沙僧自述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

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

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 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

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 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

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 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

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 (下略) 14、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奉法西来道路赊,秋风渐浙落霜花。

乖猿牢锁绳休解,劣马勤兜鞭莫加。 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

咬开铁弹真消息,般若波罗到彼家。 15、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西江月》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

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

好将资。

二、《西游记》取经诗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推荐理由:盘古开天辟地,万物有灵。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炮云起处荡乾坤,黑雾阴霾大地昏。江海波翻鱼蟹怕,山林树折虎狼奔。

诸般买卖无商旅,各样生涯不见人。殿上君王归内院,阶前文武转衙门。

千秋宝座都吹倒,五凤高楼幌动根。

推荐理由:战火之后,天昏地暗,民不聊生,死寂沉沉。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周流绕四山。

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

推荐理由:王图霸业尽在长安,有一种东坡的豪迈意向。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头边雪片浮。

白蚁阵残方是幻,子规声切想回头。古来阴骘能延寿,善不求怜天自周。

推荐理由:此诗融汇佛道两家的思想,看破红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推荐理由:吴承恩对佛法的参透,既有了唯心主义学说,又包含了唯物主义学说,更具有一定的哲学理念。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涓涓寒脉穿云过,湛湛清波映日红。声摇夜雨闻幽谷,彩发朝霞眩太空。

千仞浪飞喷碎玉,一泓水响吼清风。流归万顷烟波去,鸥鹭相忘没钓逢。

推荐理由:其中的意境读上十遍就有感觉了。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草衬玉骢蹄迹软,柳摇金线露华新。桃杏满林争艳丽,薜萝绕径放精神。

沙堤日暖鸳鸯睡,山涧花香蛱蝶驯。这般秋去冬残春过半,不知何年行满得真文。

推荐理由:“这般秋去冬残春过半”,时光易逝,未有作为,实属无奈。

三、西游记中描写唐僧的句子

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相貌清秀,品行端正,性格温和。 认真负责,时常教导徒弟,引人向善。

前世是佛祖的学生,观音菩萨好友,大唐佛学院毕业,佛学高僧,唐皇亲自颁发文凭。 大唐皇帝御弟,佛主学生。

四、西游记中描写唐僧的句子

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相貌清秀,品行端正,性格温和。 认真负责,时常教导徒弟,引人向善。 前世是佛祖的学生,观音菩萨好友,大唐佛学院毕业,佛学高僧,唐皇亲自颁发文凭。 大唐皇帝御弟,佛主学生。

五、西游记关于唐僧的30句描写,急

第24回: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第27回: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唐僧道:“我命在天,该那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终不然,你救得我的大限? 你快回去!” 第27回: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唐僧道:“这个猴子胡说!就有这许多妖怪!你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唐僧闻说,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第40回:长老大惊道:“徒弟呀,这半山中,是那里甚么人叫?”……长老道:“徒弟,这个叫声,不是鬼魅妖邪;若是鬼魅妖邪,但有出声,无有回声.你听他叫一声,又叫一声,想必是个有难之人,我们可去救他一救.”……长老又怀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正当有妖魔处,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甚妖精.虚多实少,不管轻重,将我搊着脚,捽下马来,如今却解说甚么过路的妖精.假若跌伤了我,却也过意不去!这等,这等!”……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却是沙僧苦劝,只得上马又行. 还未曾坐得稳,只听又叫“师父救人啊!”长老抬头看时,原来是个小孩童,赤条条的,吊在那树上,兜住缰,便骂行者道:“这泼猴多大惫懒!全无有一些儿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泼行凶哩!我那般说叫唤的是个人声,他就千言万语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树上吊的不是个人么?” 第65回:只听得山门里有人叫道:“唐僧,你自东土来拜见我佛,怎么还这等怠慢?”三藏闻言即便下拜……原来是三藏声音,哭道:“悟空啊!我—— 自恨当时不听伊,致令今日受灾危.金铙之内伤了你,麻绳捆我有谁知.四人遭逢缘命苦,三千功行尽倾颓.何由解得哈屮难,坦荡西方去复归! …… 分析: 唐僧,千个人对于他就有千种看法.有人认为他有胆识,认为他有才华,认为他很勇敢,认为他很虔诚;也有人认为他很胆小,很怯弱,很愚蠢.但是现在,我要说的只是我心目中的唐朝圣僧唐三藏. 他固然有着他的优点:他懂礼仪,有才华,存慈心,明目标……可是,他也有着不能掩饰的缺陷:不识人才、愚昧无知、固执耳软…… 在第24回中明月清风为他献上了观内异宝人参果,但固执的唐僧不论明月和清风如何解释,坚持认为树上是接不出“人”的,这个是不满三天的小儿,出于出家人的“不杀生”和“慈悲”,他坚持不去食用.他又是不识珍宝又是愚昧可笑. 第27回,他肉眼凡胎,不辨妖怪.明显是孙悟空救了他,他却愚蠢的认为行者是滥杀无辜.看见那妖怪的假尸首,他又被吓的战战兢兢.好容易相信了悟空的话,却被八戒的蠢话唬的耳软,念起了紧箍咒.最后,他还固执的说什么我要死就一定会死,你要救也救不得.明明从话中已经听出来他知道悟空救了他,还顽固的这么说.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俗话说过一过二不过三,你说唐僧被白骨精唬了三次了,看见那尸体吓了三次,他该相信孙悟空了吧?可不!第三次,他看见了那堆白骨,被行者一说总算是确信那是妖怪,又经不得八戒的一派胡言,再顽固地念起了紧箍咒.他还给自己的愚昧无知愚蠢的加上了“帽子”,说悟空是无心向善.最后,他索性舍弃了悟空.后来,在介绍自己的徒弟是悟能成了大徒弟,悟净成了二徒弟.而悟空呢?一直保护三藏的行者被固执的唐僧愚蠢的舍弃了. 再后来,他遇红孩儿,遇后来的等等想要吃了他的变换过的妖怪时,那次不是愚蠢的善心大发,好心的悟空去除妖还被他固执的想法所训斥.这,难道不能令人看出他的愚昧和固执么? 还有,在阅读西游记的许多时候,我们都发现唐僧对于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人是奈何不了的.特别是孙悟空,唐僧除了使用紧箍咒以外很难使他听从自己的话.或者说惩罚行者唐僧除了用紧箍咒之外救没有别的办法了.虽然悟空的确是不服管教,但是这也看出了唐僧的无能:他除了依靠外力完全没有办法使得他的徒弟服从.况且在遭遇灾难的时候他除了怪罪他的徒弟就是在那里哭诉,完全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不也说明了他的无能吗? 然而,我们并不能就这样给唐三藏定义为愚昧固执无能.毕竟,所有人都不是一面的.纵观全书,关于他的种种优点也是不可磨灭的.他对佛家。

六、关于西游记诗句

西游记扇面诗一组

火眼金睛识善恶,却有紧箍受折磨。

虽有上天入地能,无奈唐僧做婆婆。

悟空恃能闹天庭,玉帝无奈封大圣。

谁知蟠桃会无缘,不如猴王水帘洞。

一根金箍愁鬼神,金规玉律不束身。

众神之中能齐列,玉帝面前称老孙。

本是白骨骷髅堆,摇身一变柳叶眉。

八戒无能迷心窍,还亏悟空辨真伪。

木筏飘流战邪风,学得钻天入地能。

若非七周火熬煎,哪得火眼和金睛?

七、描写唐僧的句子

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相貌清秀,品行端正,性格温和。 认真负责,时常教导徒弟,引人向善。 前世是佛祖的学生,观音菩萨好友,大唐佛学院毕业,佛学高僧,唐皇亲自颁发文凭。 大唐皇帝御弟,佛主学生。

八、一首赞美唐僧的诗句,七言五言均可,写得柔情优美

《赠唐僧歌》

现代:佚名

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

唐僧西去如来地,取得真经归家园。

译文:妖魔鬼怪有什么畏惧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是只是很平常,唐僧一路西去大雷音寺,取得真经归大唐。

在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扩展资料

角色背景

提起《西游记》里的唐僧,可谓是家喻户晓。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

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

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