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中的顿号比如这首,我读的一本宋词里,就把其中一些顿号省去,列入'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它给改成,‘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就是说顿号有删略,把本来两句连成一句,个人认为读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这样断句有没有根据,会不会影响诗词本身意境和意思? 诸如此例,还有‘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那本宋词里给直接把顿号去掉,两句连成七言诗一样的句式。 2.宋词中间的顿号是什么意思,可以不写么顿号是现代人加上去的,宋代没有标点符号 古时候写文章断句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而楼主你所说的顿号,它存在的意义是更准确的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意思,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有存在的必要。 下面我给你举个例子,来证明,断句的不同会产生和作者意思偏差的角度: 我以杜牧的《清明》举例: 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理放在宋词上,同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南溯禾 3.词中顿号的作用顿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 1、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2、习惯上不须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不加顿号。一般单节的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 例,兄弟要敬重父母。 3、多个并列词语,前面的之间用顿号,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和”或“及”等。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 例,义理、考据和辞章。 4、并列词语之间有问号或叹号的,不再用顿号。 5、句中概数的中间不用顿号。 如:你的年龄大概是十六七岁。 (不能写成“十六、七岁”) 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 4.语文中“顿号(、)”与“和”的优先级关系顿号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顿.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五)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六)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世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七)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例:三、四米 十之七、八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八)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