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魏晋南北朝服饰的诗词不知道以下能否符合LZ要求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有两首 十九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眄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六十七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 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 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 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 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嵇康的一点点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 九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盻生姿。 2.描写服装的诗句描写服装的诗句: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两汉.佚名《燕赵多佳人》 译文:穿著罗裳薄衣随风飘逸拂动,仪态雍容端坐正铮铮地习练著筝商之曲。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魏晋.曹植《美女篇》 译文: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 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唐代.杜甫《丽人行之一》 译文: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 ----------------唐代.李白《白纻辞·吴刀剪彩缝舞衣》 译文:吴国裁缝刀剪巧妙,缝制出七彩舞衣,明丽的服装光彩胜过春天的阳光。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唐代.陈子昂《感遇》 译文: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葳蕤的翠羽装饰在被子上,就增加了它的灿烂,使它看上去更好看了。 3.描写衣服的古诗词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飘飘兮若流云之回雪,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3.青青子襟,悠悠我心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5.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6.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7.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8.汉宫娇额半涂黄,粉色凌寒透薄装9.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10.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11.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12.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13.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14.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绝 句 南宋·志 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行留客 张旭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4.形容衣服的诗词1、粲粲衣服 先秦 诗经 《大东》 2、楚楚衣服 先秦 诗经 《蜉蝣》 3、俯仰正衣服 魏晋 繁钦 《定情诗》 4、五溪衣服共云山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5、居人未改秦衣服 唐 王维 《桃源行》 6、开轩御衣服 唐 王维 《丁宇田家有赠》 7、居人未改秦衣服 唐 王维 《桃源行》 8、卒岁丰衣服 唐 白居易 《秋居书怀》 9、衣服似羽翮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 10、不着人家俗衣服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 11、暑退衣服干 唐 白居易 《吴中好风景二首》 12、衣服一方殊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 13、衣服云霞鲜 唐 白居易 《送毛仙翁 江州司马时作。》 14、不惜黄金买衣服 唐 王建 《杂曲歌辞·辽东行》 15、开轩御衣服 唐 王维 《丁寓田家有赠》 16、衣服制虹霓 唐 王维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寺即陈左相宅所》 17、风吹破衣服 唐 王建 《古从军》 18、衣服各异形 唐 王建 《元日早朝》 19、衣服唯轻绤 唐 王建 《早发金堤驿》 20、灿灿我衣服 唐 孟郊 《投所知》 21、凉风衣服轻 唐 张籍 《和李仆射秋日病中作》 22、一生衣服尽随身 唐 张籍 《送和蕃公主》 23、稍怜衣服轻 唐 元稹 《景申秋八首》 24、衣服常著新 唐 鲍溶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25、老莱衣服戴锛 唐 罗隐 《寄西华黄炼师》 26、游童衣服鲜 唐 白居易 《会昌春连宴即事》 27、换却汝衣服 唐 拾得 《诗》 28、一生衣服尽随身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29、衣服亦华楚 南北朝 沈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诗》 30、寄去衣服牢收授 元 关汉卿 《【中吕】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十六首)》 31、质钱解衣服 宋 文同 《织妇怨》 32、斑阑衣服异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十首》 33、衣服渐变存语言 宋 苏辙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出山》 34、绣罗衣服生光辉 宋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 35、绣罗衣服生光辉 宋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 36、大禹疏凿衣服恶 宋 刘克庄 《再和》 37、非谓衣服新 宋 邵雍 《十分吟》 38、薰沾满衣服 宋 苏大璋 《蘼芜》 39、老莱衣服暂离身 宋 王禹偁 《送光禄王寺丞通判徐方》 40、衣服与网罗 宋 王之望 《杂诗四首》 5.描写衣服的诗词1、粲粲衣服先秦诗经 《大东》2、楚楚衣服先秦诗经 《蜉蝣》3、俯仰正衣服魏晋繁钦 《定情诗》4、五溪衣服共云山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5、居人未改秦衣服唐王维 《桃源行》6、开轩御衣服唐王维 《丁宇田家有赠》7、居人未改秦衣服唐王维 《桃源行》8、卒岁丰衣服唐白居易 《秋居书怀》9、衣服似羽翮唐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10、不着人家俗衣服唐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11、暑退衣服干唐白居易 《吴中好风景二首》12、衣服一方殊唐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13、衣服云霞鲜唐白居易 《送毛仙翁 江州司马时作》。 14、不惜黄金买衣服唐王建 《杂曲歌辞·辽东行》15、开轩御衣服唐王维 《丁寓田家有赠》16、衣服制虹霓唐王维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寺即陈左相宅所》17、风吹破衣服唐王建 《古从军》18、衣服各异形唐王建 《元日早朝》19、衣服唯轻绤唐王建 《早发金堤驿》20、灿灿我衣服唐孟郊 《投所知》21、凉风衣服轻唐张籍 《和李仆射秋日病中作》22、一生衣服尽随身唐张籍 《送和蕃公主》23、稍怜衣服轻唐元稹 《景申秋八首》24、衣服常著新唐鲍溶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25、老莱衣服戴锛唐罗隐 《寄西华黄炼师》26、游童衣服鲜唐白居易 《会昌春连宴即事》27、换却汝衣服唐拾得 《诗》28、一生衣服尽随身宋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29、衣服亦华楚南北朝沈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诗》30、寄去衣服牢收授元关汉卿 《【中吕】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十六首)》31、质钱解衣服宋文同 《织妇怨》32、斑阑衣服异清黄遵宪 《香港感怀十首》33、衣服渐变存语言宋苏辙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出山》34、绣罗衣服生光辉宋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35、绣罗衣服生光辉宋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36、大禹疏凿衣服恶宋刘克庄 《再和》37、非谓衣服新宋邵雍 《十分吟》38、薰沾满衣服宋苏大璋 《蘼芜》39、老莱衣服暂离身宋王禹偁 《送光禄王寺丞通判徐方》40、衣服与网罗宋王之望 《杂诗四首》。 6.请问有没有形容隋唐时期服饰的诗句或简单的介绍隋唐时期的服饰文化 衣:基本是华夏衣冠、魏晋旧制的损益。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其形制及冠戴的时期详于两《唐书》。与前期不同之点是各种冠冕巾帻,天子在不同情况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种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别冠戴。即一品戴衮冕,二品戴(敝鸟)冕,三品戴襄冕,四品戴绣冕,五品戴玄冕,文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时皆戴一种绸制的爵弁。武弁,武官朝参时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弁服,文官九品办公事时服之。 衣裳的花纹、颜色,以天子服衮冕时,亦即践祚、饷庙、征还、遣将、钦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等大典时为例:是青色衣、纁裳。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八章在衣,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共为十二章。这就是俗所谓龙袍法定样式。 群臣的章服也是青衣纁裳。以门下侍中、中书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宰辅贵臣为例:共具五章,衣上画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绣黼、黻二章,外加紫绶,金银缕(般革)囊、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晨。官阶大小完全以章之多少及佩饰为区别。以章而论:一品九章,二品七章,三品五章,四品三章,五品一章,即所谓“章服”。五品以下就不再有章。所戴的弁服,皮制,通用乌纱。所以有乌纱帽之说。 正式章服以外的常服,从隋文帝开始,穿赭黄文绣袍,乌纱帽,六合靴,和贵臣通服之,只天子带上有十二个环,以资区别。唐代则经过多次改变,最后规定三品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钅夸)(带上的装饰品);四品服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淡绯,金带十铐;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皆银带九铐;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皆输石八銙(孔雀石);未入流的小官及庶人,服黄衣,铜铁带(钅夸)七枚。又士子穿裥衫,庶人衣白。方外则缁衣黄冠。因为无品级老百姓等人穿黄穿白,唐人传奇中侠士有黄衫客。唐与高丽安市之战中,太宗与许敬宗登高观战,见一人穿白衣、持双戟,所向无前,召见之,乃薛仁贵。又肃宗与李泌并马循行营垒,远远望见的人说:“黄衣者圣人,白衣者山人。” 又唐代用鱼符,群臣出入宫门以为验证,其后改为龟符,继又改为鱼符。三品以上佩金鱼、金龟,四品用银龟或银鱼,五品用铜龟、铜鱼。所以李商隐《为有》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白居易《脱刺史绯》诗:“无那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索银鱼。”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中尚收有唐代铜鱼、铜龟实物。 妇女的服装,皇后妃嫔皆有自己的章服,详于新旧《唐书》车服志、舆服志。命妇的法服是“翟衣”。翟,就是雉鸡(长尾的野鸡),以青的衣裳,将翟毛编绣于上,故名“翟衣”。按九品分为九等,是正规的法服。其次是“钗钿礼衣”,以所贴花钿多少分等级。一品夫人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铀。六品以下直至九品官妻,则穿大袖连裳。妇女的便服,与其夫同色。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又说:“珠压腰(衤及)稳称身。”腰(衤及)是妇女的内裙,日本妇女的和服仍因之,名为“腰(扌卷)”(koshimaki)。可见平日妇女的盛妆,也不拘于法定的衣裳。 妇女的发髻,在沿袭古式上,推陈出新,不拘一格。但看传世周昉画的《仕女图》的发式,和日本已婚妇女所梳的“丸●”(mazu-mazuge)完全一样,可能是最流行的基本发式,所以被日本吸收保存至今。另有名为“屏笙”的宫妆,式已不传,顾名思义,可能是一种高髻。饰品钗钿钏弭类,还有一种“步摇”。戴在头髻上,走起路来颤颤地摇动。白居易《长恨歌》所说:“云鬓花颜金步摇”,即是。春天还用纸折为方形或旙样物饰在头上,名为“方胜”,又名“春胜”。妇女的红妆,弄粉调脂、画眉、点唇和贴花钿外,还有“梅妆”。据说是寿阳公主醉卧在梅花下,梅花落于额上,遂制此妆。唐代妇女尚未缠足,着展,见周昉《仕女图》。 7.魏晋南北朝的诗句有哪些魏晋南北朝诗选〔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注】: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东汉末年,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武装,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曹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接着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个地打败了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最后统一了北方,形成了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并为日后的晋朝进一步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他又采取了一些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广行屯田的措施,对当时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曹操的一生大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 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采用的乐府古题,明显地表现了对汉代乐府的继承关系。他的文章也一变东汉以来的典雅繁缛,而以"清峻通侻"著称,显示着他崇尚刑名,反对儒学传统的突出特点。 鲁迅曾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著作今有辑本《曹操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魏武帝诗注》较为详备。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同,枯也,人死则枯槁,故云。 《蒿里行》是汉乐府《相和歌。相和曲》中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这里是曹操按照旧题写作的新辞。作品叙述了袁绍等军阀讨伐董卓不成,转而互相攻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这表现了作者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愿望。〔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注】:《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曲》。 这里是曹操按旧题写作的新辞。从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一文看,此诗可能作于建安十三年征孙权的前夕。 原作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作品反映了曹操为实现他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急切心情。 第一节调子比较低沉,这是时代乱离和汉末以来社会上流行的颓废人生观在作者思想上引起的回波反响。从第二节起调子变化,作品出现新境界,新场面。 最后四句直抒胸臆,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是不可多得的四言警句。〔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第一首。《步出夏门行》是汉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瑟调曲》。 曹操曾用这个旧题写过新辞,全诗共四首,前面有"艳"(序歌)。正当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的时候,活动在辽西一带的乌桓民族强盛起来。 他们攻汉州郡,掠虏汉民,成为北部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垮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袁绍死,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中去了。 当时曹操的处境是,南有盘据荆襄一带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勾结的乌桓,形势是严重的。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八月,出奇兵袭击乌桓,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省兴城县西南)。 九月,胜利回师。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就作于回师的途中。 《观沧海》描写了碣石山下深秋的海景,通过写景,自然巧妙地抒发了作者对于当时的社会动乱,生计艰难,人心不定的种种忧虑,并暗含着他削平割据、稳定时局、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图。作品情景交融,境界场面极其壮阔。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 作品从哲学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他否定方士们关于神仙的种种妄谈,也否定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消极颓废和及时行乐,而表达了自己的一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 8.请问有没有形容隋唐时期服饰的诗句或简单的介绍隋唐时期的服饰文化 衣:基本是华夏衣冠、魏晋旧制的损益。 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其形制及冠戴的时期详于两《唐书》。 与前期不同之点是各种冠冕巾帻,天子在不同情况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种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别冠戴。即一品戴衮冕,二品戴(敝鸟)冕,三品戴襄冕,四品戴绣冕,五品戴玄冕,文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时皆戴一种绸制的爵弁。 武弁,武官朝参时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弁服,文官九品办公事时服之。 衣裳的花纹、颜色,以天子服衮冕时,亦即践祚、饷庙、征还、遣将、钦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等大典时为例:是青色衣、纁裳。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八章在衣,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共为十二章。 这就是俗所谓龙袍法定样式。 群臣的章服也是青衣纁裳。 以门下侍中、中书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宰辅贵臣为例:共具五章,衣上画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绣黼、黻二章,外加紫绶,金银缕(般革)囊、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晨。官阶大小完全以章之多少及佩饰为区别。 以章而论:一品九章,二品七章,三品五章,四品三章,五品一章,即所谓“章服”。五品以下就不再有章。 所戴的弁服,皮制,通用乌纱。所以有乌纱帽之说。 正式章服以外的常服,从隋文帝开始,穿赭黄文绣袍,乌纱帽,六合靴,和贵臣通服之,只天子带上有十二个环,以资区别。唐代则经过多次改变,最后规定三品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钅夸)(带上的装饰品);四品服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淡绯,金带十铐;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皆银带九铐;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皆输石八銙(孔雀石);未入流的小官及庶人,服黄衣,铜铁带(钅夸)七枚。 又士子穿裥衫,庶人衣白。方外则缁衣黄冠。 因为无品级老百姓等人穿黄穿白,唐人传奇中侠士有黄衫客。唐与高丽安市之战中,太宗与许敬宗登高观战,见一人穿白衣、持双戟,所向无前,召见之,乃薛仁贵。 又肃宗与李泌并马循行营垒,远远望见的人说:“黄衣者圣人,白衣者山人。” 又唐代用鱼符,群臣出入宫门以为验证,其后改为龟符,继又改为鱼符。 三品以上佩金鱼、金龟,四品用银龟或银鱼,五品用铜龟、铜鱼。所以李商隐《为有》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白居易《脱刺史绯》诗:“无那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索银鱼。”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中尚收有唐代铜鱼、铜龟实物。 妇女的服装,皇后妃嫔皆有自己的章服,详于新旧《唐书》车服志、舆服志。命妇的法服是“翟衣”。 翟,就是雉鸡(长尾的野鸡),以青的衣裳,将翟毛编绣于上,故名“翟衣”。按九品分为九等,是正规的法服。 其次是“钗钿礼衣”,以所贴花钿多少分等级。一品夫人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铀。 六品以下直至九品官妻,则穿大袖连裳。妇女的便服,与其夫同色。 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又说:“珠压腰(衤及)稳称身。” 腰(衤及)是妇女的内裙,日本妇女的和服仍因之,名为“腰(扌卷)”(koshimaki)。可见平日妇女的盛妆,也不拘于法定的衣裳。 妇女的发髻,在沿袭古式上,推陈出新,不拘一格。但看传世周昉画的《仕女图》的发式,和日本已婚妇女所梳的“丸●”(mazu-mazuge)完全一样,可能是最流行的基本发式,所以被日本吸收保存至今。 另有名为“屏笙”的宫妆,式已不传,顾名思义,可能是一种高髻。饰品钗钿钏弭类,还有一种“步摇”。 戴在头髻上,走起路来颤颤地摇动。白居易《长恨歌》所说:“云鬓花颜金步摇”,即是。 春天还用纸折为方形或旙样物饰在头上,名为“方胜”,又名“春胜”。妇女的红妆,弄粉调脂、画眉、点唇和贴花钿外,还有“梅妆”。 据说是寿阳公主醉卧在梅花下,梅花落于额上,遂制此妆。唐代妇女尚未缠足,着展,见周昉《仕女图》。 9.描写女子衣服的古诗或古词有哪些《定情诗》年代: 魏晋 作者: 繁钦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 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 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 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 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 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2.《桃源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杂曲歌辞·辽东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4.《古从军》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汉家逐单于,日没处河曲。浮云道旁起,行子车下宿。 枪城围鼓角,毡帐依山谷。马上悬壶浆,刀头分颊肉。 来时高堂上,父母亲结束。回面不见家,风吹破衣服。 金疮在肢节,相与拔箭镞。闻道西凉州,家家妇女哭。 5.《投所知》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苦心知苦节,不容一毛发。炼金索坚贞,洗玉求明洁。 自惭所业微,功用如鸠拙。何殊嫫母颜,对彼寒塘月。 君存古人心,道出古人辙。尽美固可扬,片善亦不遏。 朝向公卿说,暮向公卿说。谁谓黄钟管,化为君子舌。 一说清嶰竹,二说变嶰谷。三说四说时,寒花拆寒木。 晔晔家道路,灿灿我衣服。岂直辉友朋,亦用慰骨肉。 一暖荷匹素,一饱荷升粟。而况大恩恩,此身报得足。 且将食檗劳,酬之作金刀。 10.描述天冷多添衣的诗句1、半壁灯光才照字,一窗凉思又添衣。 ——《秋日有怀(二首)》魏晋:张野 译文:半壁灯光才能看见字体,窗外凉意又要添加衣服。 2、对芳昼,甚怕冷添衣,伤春疏酒。 正绯桃如火,相看自依旧。——《探芳讯》宋代:李彭老 译文:白天花草芬芳,怕冷添加衣服,喝杯小酒。 桃如火一样红艳,相看自依旧。 3、酒因病减愁偏重,衣为寒添橐渐轻。 ——《客思》明代:钱希言 译文:因为病重所以减少喝酒,但是愁绪却加重了,因为寒冷添加衣物但是口袋却渐轻。 4、硬石穿空谁运斧,寒泉滴雪欲添衣。 ——《澹山岩》宋代:赵德纶 译文:硬石穿空是谁运斧雕琢的,寒泉滴着雪想要添衣服。 5、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 ——《采桑子》五代:冯延巳 译文:把酒寻欢,添加衣服怯除夜晚的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