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关于诗经服饰的2000字的论文 思路也可以的我截取了我论文里的一部分,你修改一下吧。 秘书服饰对个人的作用: 1、交往中得体的服饰可以让对方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根据心理学的人际吸引原则,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会直接影响日后的交往能否顺利进行。因为人们常以第一次交往的知觉作为判断对方人品、能力的依据,并确定是否继续交往以及交往的方式、交往的深度。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和看法,往往只是对第一印象的强化或弱化,因此有“公共活动的成败取决于第一次接触”的说法。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容貌,但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着装,得体的着装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2、得体的服饰可以增强秘书人员的自信心。学会用服饰装扮自己是秘书人员改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在公务活动中被人接受、受人欢迎的重要手段。信心是力量的源泉。秘书人员具备了充分的自信心,就能在公务活动中做到彬彬有礼,热情大方,自尊而不自负,坦诚而不鲁直,谦虚而不拘谨,老成持重而不圆滑世故。我们自己试试就可以发现:当你穿着整洁的西装、打着标准的领带与人交往时,无论是走姿还是坐姿都要比着休闲装庄重许多、精神许多。 3、得体的着装可以展示秘书人员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建立在扎实的学识基础之上的。秘书人员代表着企业和个人的双重形象,秘书良好的形象反映着企业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秘书人员维护个人形象也就是维护企业形象,社会公众正是通过感受秘书的亲和力而对企业产生好感的。 二、秘书服饰对企业的作用 1、秘书作为企业(组织)的一员,其服饰反映着企业的实力和经营理念。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元化经济格局和国际市场一体化趋势要求企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人靠衣装,佛要金装。”优雅得体的服饰可以显示企业的实力,统一着装可以显示企业的团队精神,在外观上给人一种管理科学、制度严格、训练有素的印象,也可以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和作为企业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得体的服饰展示着企业的独特个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不同的企业因经营理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不同的品位。服饰反映着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面貌,高雅得体的服饰有助于树立企业富有省略的风格形象。如海尔集团的绿色工装表明其“绿色家电”的理念,喜来登酒店员工的红装体现着朝气与热情,空中小姐的蓝色服装则给乘额以温馨感、舒适美。这些不同颜色、不同风格的着装充分体现了成熟企业的品位,突出展示了企业的文化,对于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秘书着装的要求 “秘书工作起着信息汇总和传播作用。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关系,树立组织及秘书本人在各界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是秘书公关的主要内容。”秘书人员的着装既要体现实用性,也要体现装饰性,体现个体自身的审美素质和组织形象。要昼把服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情感属性与秘书公关活动的礼仪属性结合起来,尽可能避免因自己着装不当而使企业的声誉蒙受损失。 1、服饰着装必须体现个性。人们戏言“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说的就是着装要因人而异。一件同样的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性格气质不同造成的。所以,穿什么衣服应根据个人的特点而定,只有使衣着与自己的年龄、性别、肤色、体形等特点相适应,特别是和自己的性格、气质、个性特征相吻合才是得体的。如果在着装上不顾个人的特点和自身条件,一味地赶时髦,就不仅不能展示自己的良好气质还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来。 2、选择服饰要扬长避短。秘书人员选择服饰一定要注意扬长避短,尽量避免穿戴与自己体形不协调的服饰,这样才能充分展示自己身材的长处,使自己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服饰着装还要体现民族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的对外交往日益扩大,秘书人员在各种对外交往活动中与其穿西式服装,还不如穿民族服装,这样既不落谷套又易于引起对方注意。在每年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都穿戴举办国的民族服装,这表明民族服饰是受人欢迎和尊重的。 3、选择服饰要以简洁为美。简洁是当今服饰发展的大方向,服饰越简洁、越流畅,其美学效果就越好。秘书人员工作比较繁重,服饰过于烦琐不但不利于工作上轻装上阵,还会让人当做“花瓶”“摆设”看待。而简洁的服饰则会给人一种轻松、明快之感,有利于人际间的沟通。 2.诗经国风中写到衣尚服饰的句子以及解释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译: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的哀伤。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译:不论生死离别,都跟你说定了,我要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去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天扬。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 3.《诗经》时代的女子穿着什么样的鞋请参考以下详细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 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祖型。 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从出土广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 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 4.《诗经》时代的女子穿着什么样的鞋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 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祖型。 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从出土广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 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 5.古代服饰有哪些代称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 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 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 《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 《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 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 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 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黄帝,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军皆头裹黄巾,首领张角等亦都穿黄衣。这开了后来道士黄衣的先风。 隋唐时,黄色渐为皇家垄断,唐高宗总章年间“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旧唐书·舆服志》)。黄衣道服遂亦渐为白、黑、青取代,唯留顶上黄冠还维系着旧时崇尚。 《新唐书·方技传》载:“李淳风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后世遂用以指道士。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对二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 《三礼图》称:“道冠,其制小,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贯之。”黄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真道士受戒后方可戴之。 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龙门派长春真人邱处机,西行见过元朝成吉思汗后,元代皇帝赐给邱真人一块金子和一块玉,要邱祖戴在头上。 邱祖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后来全真弟子为了纪念邱祖,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指甲印痕。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 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朱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系缙绅,则用圈焉。”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 6.形容衣服的诗词1、粲粲衣服 先秦 诗经 《大东》 2、楚楚衣服 先秦 诗经 《蜉蝣》 3、俯仰正衣服 魏晋 繁钦 《定情诗》 4、五溪衣服共云山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5、居人未改秦衣服 唐 王维 《桃源行》 6、开轩御衣服 唐 王维 《丁宇田家有赠》 7、居人未改秦衣服 唐 王维 《桃源行》 8、卒岁丰衣服 唐 白居易 《秋居书怀》 9、衣服似羽翮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 10、不着人家俗衣服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 11、暑退衣服干 唐 白居易 《吴中好风景二首》 12、衣服一方殊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 13、衣服云霞鲜 唐 白居易 《送毛仙翁 江州司马时作。》 14、不惜黄金买衣服 唐 王建 《杂曲歌辞·辽东行》 15、开轩御衣服 唐 王维 《丁寓田家有赠》 16、衣服制虹霓 唐 王维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寺即陈左相宅所》 17、风吹破衣服 唐 王建 《古从军》 18、衣服各异形 唐 王建 《元日早朝》 19、衣服唯轻绤 唐 王建 《早发金堤驿》 20、灿灿我衣服 唐 孟郊 《投所知》 21、凉风衣服轻 唐 张籍 《和李仆射秋日病中作》 22、一生衣服尽随身 唐 张籍 《送和蕃公主》 23、稍怜衣服轻 唐 元稹 《景申秋八首》 24、衣服常著新 唐 鲍溶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25、老莱衣服戴锛 唐 罗隐 《寄西华黄炼师》 26、游童衣服鲜 唐 白居易 《会昌春连宴即事》 27、换却汝衣服 唐 拾得 《诗》 28、一生衣服尽随身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29、衣服亦华楚 南北朝 沈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诗》 30、寄去衣服牢收授 元 关汉卿 《【中吕】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十六首)》 31、质钱解衣服 宋 文同 《织妇怨》 32、斑阑衣服异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十首》 33、衣服渐变存语言 宋 苏辙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出山》 34、绣罗衣服生光辉 宋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 35、绣罗衣服生光辉 宋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 36、大禹疏凿衣服恶 宋 刘克庄 《再和》 37、非谓衣服新 宋 邵雍 《十分吟》 38、薰沾满衣服 宋 苏大璋 《蘼芜》 39、老莱衣服暂离身 宋 王禹偁 《送光禄王寺丞通判徐方》 40、衣服与网罗 宋 王之望 《杂诗四首》 7.古代男子有那些服饰衣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狭义的衣指身上所穿的。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种。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 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 “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 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居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古代衣裳并举时,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 《诗经·邶风》说:“绿衣黄裳。”《诗经·齐风》说:“颠倒衣裳。” 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说文》说:“常(裳),下裙也。” 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左衽不是中原的习俗。 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古人常说“缙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插在带间,而缙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就此发展而来。 革带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视玉。 《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诗经·桧风》说:“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诗经·小雅》说:“彼都人士,孤裘黄黄。”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 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乳麻。一般来说,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 《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时代还不懂得种棉花。所谓“絮”、“绵”,都只是丝棉。 因此,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的总称。 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上古时代,男女服装的差别不是很大。 直到中古,男女服装也还不是严格分开的。唐宋以后,妇女着裙之风大盛,男子才以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 上古有裳无裤。但上古所说的裤,并不等今天所谓的裤。 《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 有裆的裤子叫裤,《释名·释衣服》说“裤,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裤,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 《史记》说,司马相如“身自著犊鼻裤”,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 据说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绳编织成的。 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所以《孟子》说“捆履织席”。 (摘自《古代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