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写作教案

1.谁教我写宋词

一、词 的 特 点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二、选择词调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

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

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如何作到文情与声情一致呢? 词是合乐文学,而宋词的歌法久已失传,所有词调都无法按原谱歌唱,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辨别词调的声情。可以根据当时的记载和现存的作品,最好是根据当时知音识曲的词人的作品和这个词调最初的作品,加以分析、体认词调所表达的情绪究竟是悲是喜,是宛转缠绵还是激昂慷慨;可以从作品句度的长短,语调的疾徐、轻重,叶韵的疏密和匀称与否等等,多方面推求它们的声情与词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如《六州歌头》,从调名知道大抵来自唐代的西北边地(六州是伊州、凉州、石州、甘州、渭州、氐州),当是高亢雄健的,适于表达慷慨悲壮的声情。宋人关于此调的记载如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六说:“《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

近世好事者传其声为吊古词,如'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刘仲方词《咏项羽庙》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者是也,音调悲壮。”贺铸的《六川歌头》也是较早的作品,全首三十九句,其中二十二句为三言,最长也不过五言。

三十四句押韵,又以东、董、冻平上去三声同叶。字句短,韵位密,字声洪亮。

作者就是以这种繁音促节、亢爽激昂之声写自己豪纵奔放的壮怀侠气,文情与声情完全一致。我们从歌词内容、句度、语调、叶韵等方面,完全可以肯定它是个“音调悲壮”的曲调。

后来张孝祥、刘过、汪元量诸人填作此调,或吊古代兴亡之迹,或抒自己忠愤填鹰之情,音调都是慷慨悲凉的。与《六州歌头》相近的,还有《满江红》、《念奴娇》等调,都适宜于写豪放的感情。

所以每一个词调都表达一定的情绪。宋人作词不少是按照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择调的,我们现在读他们的词,也应体会他们所用的词调的声情和他们作品的文情之间的关系。

辨别词调声情的方法,约有下列几种: (1)根据前人记载分析: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

可惜这类记载,在唐宋人故籍中比较少见。 (2)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这可依《历代诗馀》(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的词依调分编)诸书,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

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虽有例外,大致相差不远。

(3)根据凋中字句声韵体味:有些词情不易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大体上,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多用三、五、七言句法相间的,声情较舒畅;多用六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则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必安祥;多作拗句的,情感必郁劲。 (4)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代分辨:如豪放派词人,作词多飘逸豪放;婉约派则清婉绚。

2.宋词的格式及写法求教

宋词是有严格的声律的,所以比诗更有音乐性。

您提出的几种词牌的格律如下: 所用符号:“-”表示平,“|”表示仄,“+”表示可平可仄。 ①《卜算子》 +||--(句)+|--|(韵)+|--||-(句)+|--|(韵) +||--(句)+|--|(韵)+|--||-(句)+|--|(韵) ②《西江月》 +|+--|(句)+-+|--(韵)+-+||--(平)+|--+|(仄) +|+--|(句)+-+|--(韵)+-+||--(平)+|--+|(仄) ③《一剪梅》 +|--+|-(韵)+|--(句)+|--(韵)+-+||--(句)+|--(句)+|--(韵) +|--+|-(韵)+|--(句)+|--(韵)+-+||--(句)+|--(句)+|--(韵) ④《渔家傲》 +-+--||(韵)+-+|--|(韵)+|+--||(韵)-+|(韵)+-+|--|(韵) +-+--||(韵)+-+|--|(韵)+|+--||(韵)-+|(韵)+-+|--|(韵) ⑤《如梦令》 +|+--|(韵)+|+--|(韵)+||--(句)+||--|(韵)-|(韵)-|(叠)+||--|(韵)。

3.急需一篇宋词加赏析课前五分钟演讲用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中闻鹧鸪。 赏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 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 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4.求高三语文诗词鉴赏教案一份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教案) 内容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1—3 课题: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 教学目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语言的鉴赏 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一、考场体验•高考试题 1.(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试题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

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洗涤,世界出落得晶莹、剔透;老天作美,雨顺风调,又活托出农家夺取丰年的希望。农家倾家出动,忙于耕作,画面清新、平和而生气勃勃。

第一问考查“炼字”。“炼字”首炼动词,其次才是形容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炼“绿”字,“绿”虽为形容词,也动化了)和其他。

这类题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 第二题第一问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

第二问考查艺术表现手法(关涉动静结合鉴赏点),回答这一问,要点是反顾全诗,看它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本句论本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

5.如何教学古诗词

我们现在学习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在新韵中平:发声一声 二声的字 如:吃 池仄:发声三声 四声的字 如:尺 赤古韵(依平水韵)平:上平 下平如:上平:东同童僮 下平:先前千阡仄: 上声 去声 入声如:上声:董懂动孔 去声:送梦凤洞 入声:屋木竹目中字 平仄皆可 不论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8句要求对仗 绝句4句相对宽松)又分为5言和7言无论是哪一种都分为四种形式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注:平起就是 平平开头 仄起仄仄开头 入韵就是指押韵所有的格律诗全部要求押韵其中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其余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押平韵 即尾字是平声字在格律诗中有这样一个基本格律它包含了格律诗的四种形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不入韵平平仄仄平。

平起入韵 平平平仄仄,平起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仄起入韵这个格律的每一句就是可以分别作为格律诗的首句格律诗有两个基本原则可以根据这两个原则 推导出格律1.逢双必反格律诗的格律形式实质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此交替循环的规律5言和7言只是截取了前面的5字或者7字其中对于特俗形式平平平仄仄表面上看是连续了三个平实质上平平平仄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因为尾字不押韵所以只能把后面的平反到中间变化成 平平(平)仄仄。

.同理仄仄仄平平实质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因为尾字要押韵所以把反的仄字放到中间变化成 仄仄仄平平2.对粘原则拿5言绝句举例12句和34句称为对句 23句可以称邻句参考格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所谓的对指得是1句和2句的格律相反3句和4句的格律相反注: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相反粘指的是2句和3句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相同知道这两个原则后就可以推导出任何格律其中特别注意对于首句入韵第二句偶数句也是入韵所谓的平仄相反 我说过只是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即可7言就是在5言的前面加上 平平或者仄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律诗基本上就是绝句X2绝句是1234这样的四句律诗不是12345678这样的8句而是12341(5)234这样的8句其中如果1句不入韵则5句=1句格律如果1句入韵则5句变化为不入韵式例如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参考变化。

6.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我想讲这首词,没有好的教案,求教案,越详细越

重新找了几篇,在附件中。

一、柳永《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课时:1课时。 字串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

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简介: 见学案 明确三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

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 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

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

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

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

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 是作者的想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

7.作文教案:如何让语言富有文采

文之采李国华一、导语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

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

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请发挥你的想像力,想一想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答案: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她坚持自我 张扬个性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个性张扬着忠国爱国报国之心;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个性张扬着纯洁正直清白之心;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个性传递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夙愿;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个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党人前仆后继。 二、高考作文文采训练 高考作文在全卷中占据“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据统计,每年因作文成绩不理想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考生不在少数(“20%的考生因为作文写不好而落榜,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高考作文面临‘大革命’。” )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

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

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

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

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 如果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

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 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 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 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练习:以“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组句子示例:美是飘浮在蓝天中的白云,美是缠绕在青山脚下的绿水,美是春天小雨打湿了的浅绿,美是秋天田野上的一片金黄。2、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1)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组句子: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练习: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组句子。示例: 生命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生命有时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窘,但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乐观!练习:以“亲情”为话题,引用古诗,写一组句子。

示例: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3、引用或化用古诗词(2)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

如以“乐观”为话题: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4、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时,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

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 如以“命运”为话题:(1)名人+名事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

8.诗歌教学中如何巧用想象

想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创新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我们知道,古典诗歌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③在诗词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想象作用呢?1 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合理想象前人告诉我们,教有常法,教无定法。

我们认为,无论任何一首诗词,在一定的教学阶段,教师都必须根据诗词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想象,引发他们想象的兴趣,达到想象的最佳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知道,不仅是古典诗词,就是现代诗歌,其特点都是言简而意赅,形近而意远,在短小的篇幅里要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自然不可能按照一般的时空顺序来进行字词逐一的排列组合,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一股脑儿地直白地呈现出来,因为那将不成其为诗。

而只能是选取具有典型的意象,根据诗人语言习惯和一定的语法规则,有机地进行语言整合,形成具有作者独特个性的诗篇。如果教师不懂得这一规律,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憨读、死记、硬背,最终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2 善于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激活文字,重视形象创造在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诗词教学便无从谈起。

如果不善于激活文字,重视文学形象的创造,那么,古典诗歌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了无生机的文字符号。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善于展开想像,对诗词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出现在头脑中的才不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幅幅色彩各异,独具特色的生动画面。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诗词意境之中,充分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例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如果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创设诗歌情景,那么,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再加上初秋的傍晚,清新的空气,美妙的景色,是那么宜人;雨后无尘的碧空,如洗的松针,洒满松林的皎洁月光,清澈见底的涧水,流水冲击石头,发出淙淙的响声;竹林深处,不时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正要结伴归去;莲叶摇动,渔船即将返航顺水而下――通过想象,才会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而读者也因此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不仅感受到山村的清幽明洁,而且还能感悟到作者超脱世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独特心境。

3 留意填补空白,注重扩展想象 稍有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和空白的不确定性,这几乎成了定律。诗词尤为突出。

诗词中的空白,自然是指各意象之间的“断裂地带”。而这一“断裂地带”却又和书法作品的飞白近似,形断而意连。

如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中,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几个意象之间,就有明显的断裂地带, 也就意味着,各意象之间有着应需想象才能达到构成一幅画面的的填充空间。这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

诗词犹如绘画,其妙处就在于在该留下空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留下空白,以收言近而意远之效。教学中,这样的空白,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看出,并且还要善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语文知识进行填充。

可以说,懂得这一点,就懂得了诗词教学的大半。4 加强比较阅读,训练延伸想象在诗词教学阅读中,对于那些诗词意蕴相近或相反,句式相同或相似的诗篇,教师也可训练学生将其进行联想,并把这种联想看作一种特殊的想象方式,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联想到崔颢《黄鹤楼》里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过联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重效果,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联想到诗歌所表现的内在本质。

5 加强写作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想象的培养最终应该或者说要有意识地落实到写作上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目的最终在于锻炼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使其应用于文学的写作活动中。

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学过的诗文,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对诗词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或者改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想象的主题和线索,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

9.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作文指导课件

一是化用诗词.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比如下面这些语段: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话题“乐观”片段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江的波涛. ——《面对选择》片段 出自内心真诚的心灵选择,才能勾画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才能点化二十四桥的清风明月,才能渲染香炉峰间的日照紫烟. ——《美丽一次》片段 是的,摒除了浮华,去掉了雕饰,我们就像一枝出自清水的芙蓉,透着迷人的清香. ——《简单》片段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冷香飞上语文》 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杜甫、刘禹锡、龚自珍等的诗句,而是将他们诗句中的意象搬用过来作为自己作文语言中的一个成分或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的意境进行大胆的描写.这样的语段让我们联想起诗句的意境,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似的诗歌意境,但是又能感受到作文创作者的心声.同样它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当然写作这样的语段,最重要的是作者对诗词的分析、感悟和概括能力.如果不明白诗的意境,随便套用,那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一是仿用诗词.这种方法就是根据诗词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句(首)形式一样的诗词,以达到表达自己情意的目的.比如一篇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 夜来幽梦忽还乡,水汪汪,捕鱼忙.四寂无声,惟有馨风凉.料得年年思家时,明月夜,芦苇浜. 作文很好地仿用了苏轼《江城子》的下阕: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回忆往日的美好时光,看看这凄凉的短松岗,唯有自己“形影相吊”,怎不叫人思绪万千,愁肠寸断!而对“家”的思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家乡乡亲忙碌的身影,热闹的劳动场面,相对于自己身边的“四寂无声”,唯有无限的思念了! 可以说仿用诗词不仅能借助诗词的形式指引读者走进原诗的意境,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作者写作上“学以致用”的本领,使文章出采. 不仅古典诗词适于仿用,现代诗词亦可借来“攻玉”.比如作文《责任》的片段就是仿用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非常巧妙地对文章作了一个漂亮的结尾: 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面对责任,我想说: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恪尽职守,坚守岗位\从今天起,关心环境与他人\我有一颗真诚的心,面对责任,四季如春. 有人说,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像太阳那样熠熠生辉,就让它像月亮一样光彩照人;如果不能拥有月亮的光彩,就让它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如果不能像星星一样闪光,那么,至少要留住几只萤火虫,把文章点亮.我想,诗词就是“萤火虫”,用好了这只“萤火虫”,相信它一定会为你的作文增添绚丽的色彩,照亮你深厚的文化思考,照亮阅卷者“疲惫”的双眼. [推荐原因] 语言的出彩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是大多数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作文中巧用诗词添文采,提高了作文分数,更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高举. 高考作文妙借古诗文“出彩”四法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一、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 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将引用分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20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