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关于武大的诗歌武大的美 是不可言说的伤 站在浮华终究落尽的路口 夜色浸染着寂寥的牌坊 “学大汉武立国”字字依旧苍劲 可当年雄浑的声音早已哽咽 武大的美 是不可言说的伤 武大的美 是一种看尽纷繁的沉静 正如绿草如茵边 老人手里的风筝安然的飞翔 她像春风 褶皱了整个炫目的午后 用枝条在鉴湖写下了难解的文章 文章里有铺满樱顶琉璃的皓皓月华 也有被八角天井疏落的淡淡日光 武大的美 是这样的一种伤 只有走近深处 才能读懂她的诗行 或是结群飞鸟流连于珞珈秋色的层层彩障 或是相伴蝴蝶停泊在睡莲盛开的亭廊 或是一个人走在晚樱兀自开放的情人坡里 而你却不在我的身旁 武大最美的时刻 是一种遐想 是银杏满地 梧桐被西风渲染的金黄 是大雪轻笼 老图被银白轻盈的端庄 是夜深无人时 昏黄路灯下樱花飞落飘舞的哀婉惆怅 是惺忪的清晨 无意邂逅满坡鸢尾后一个人的彷徨 武大的美是无人理解的孤独的伤 不会在游人如织的樱花绚烂下绽放 只是当所有被微风醺醉的时候 她微笑地洒落 一路的迷惘 隆冬凌波之外 雪锁东湖 初春梅园之内 花浮暗香 清晨凭栏 遥见数千水鸟伴日升起飞磨山 深夜席地 卧看牵牛织女隔河相望在奥场 武大的美 弥漫在珞珈的每一寸土壤 武大的美 是蘸满历史血液的笔 画出的一个个已逝的步伐 通向前方 骑驴的是谁的身影 种树的是谁的荫凉 抗争的是谁的呼喊 改革的是谁的辉煌 先贤们被岁月风化的嘶哑的嗓音呼喊着 武大的美 是弘毅 是自强 武大的美 是弘毅 是自强 留给我们的 却只是淡淡的伤 但愿珞珈之山还有求是的不屈脊梁 东湖之水还有浪漫的柔情波光 想找人诉说 你却早已远去 武大的美 是不可言说的伤。 2.诗句中包含的典故1、庄周梦蝶 《庄子·内篇·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关键句)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2、望帝啼鹃 【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 很显然,既然是杜宇自己主动让位给臣子的,那么他死后凭什么要化鹃悲鸣呢?也就是说,他没受任何冤屈,死后化鹃鸣屈是毫无道理的。如此看来,就值得深究了:究竟是关汉卿表意错了?还是教材的编者解释错了。 让我们就手边的工具书来看看吧。 1.望帝啼鹃: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 “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常用典故词典》第463页,于石、王光汉、徐成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2.杜宇: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 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 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相》,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 (《辞海》(中)第286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望帝:古代传说中的蜀国国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 又晋代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因以为杜鹃的别名。 (《古书典故辞典》第430页,杭州大学中文系编写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杜宇:秦时蜀主,蜀地曾发大水,他率领居民避长平山。 后鳖灵开峡治水,居民得归陆地。他即传位于鳖灵,自居西山。 据神话传说,他后来得道升天,为蜀人怀念。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63页,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5.望帝杜鹃:见《蜀王本纪》、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望帝,传说中的古代蜀国的一个君王,名杜宇,在周朝末季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凄哀。 后遂用“望帝杜鹃”寓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 (《古诗词典故辞典》第491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望帝: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为望帝;后退西山,化为杜鹃鸟。《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新编中学文言文常用词典》第291页,蒋传一、庄文中编著,王泗厚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显而易见,上述六书的解释,都只说明他称帝、归隐、化鸟、悲啼,没有说明杜宇是冤屈的。 至于《辞海》中说他“通于其相之妻”,也只是“惭而亡去”,也未表其冤屈。那么究竟有没有表其冤屈的说法呢?袁珂先生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18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版)明确写道: 杜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辑《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 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按《蜀志》云:望帝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中似有一段隐情未能道出。《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辑《太平寰宇记》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 略透出此中消息。盖望帝化鹃,皆缘“欲复位不得”,非以鳖灵“功高”而“禅位”也。 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 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 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 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 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 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3.有关古人勤学苦读的典故,三个,,,,“凿壁借光”这一成语也出自古代一个令人敬佩的勤学故事。 《西京杂记》说:“匡横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这说的是西汉经学家匡衡在少年时候勤奋好学,但因家中贫困,无钱买蜡烛,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光苦读。书中还记述说: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到青年时候,匡衡志愿到有许多书籍的富裕人家去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 他说:“只要能遍读你家的藏书就行了。”主人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就资助他读书。 后来匡衡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还在汉元帝任过丞相。成语“囊萤映雪”出自另外两个古人勤学攻读的故事。 《晋书》说:“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后又“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正因为车胤年轻时家庭贫困,不能经常买油点灯,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经常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细密的网兜里,当作读书的灯光,所以,不但长大后以“机悟敏速”而享誉一方,并且在当时以出身贫寒而博学多才知名于世。又据《尚有录》记载:“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映雪读书。” 这两个晋代人,虽然都家贫无油点灯,但一个夏月囊荧,一个冬月映雪,刻苦攻读,所以最后都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年轻时候,欲说秦王实行连横政策,十次上书都未被采纳。 这时他的衣服已经穿破,盘缠也已用光,形容枯槁,面色黎黑,只得打着裹脚,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李,怀着惭愧的心情离开秦国。回到家,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不同他答话。 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责备家人而是归罪于秦王不接受他的策略。于是当天晚上就打开数十个书籍中的大量书籍,从中找到辅佐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姜太公所著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阅读,并选择其中有用的部分不断熟悉,反复揣摩。 读至深夜疲劳欲睡时,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精神,致使鲜血沿大腿流到脚后跟。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仔细研究,终于掌握了书中的精髓,确立了制秦的策略。 然后他再次周游列国,说服赵、魏、齐等六国合纵抗秦。他自己也同时佩六国相印,成为约纵之长。 又据《汉书》说:“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后为当世大儒。”苏秦发愤锥刺骨,孙敬志学头悬梁,两个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悬梁刺股’这个成语也就成了勤学苦读的同义词。 明代初年,曾为太子讲经,并主持修撰《元史》的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宋濂,他少年时期,家贫无藏书,又无钱购书,完全靠借书和抄书来学习。为了“遍观群书”即使数九寒天,砚台结冰,手指不能屈伸,也绝不懈怠,计算好日子,抄录完毕,立即迅速归还。 后来他在大雪纷飞的日子到很远的设在深山巨谷的学校读书,手足冻裂,甚至僵硬得不能动弹。在学校读书时,不但吃的是粗茶淡饭,并且每天只能吃两餐。 他虽然穿的是旧棉袍、破衣服,但不羡慕那些盖锦绣被子,戴华贵帽子,左佩刀剑,右挂香囊,一副养尊处优样子的同室学友。他并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就感到低人一等,而是以读书为最大的快乐。 因为他勤奋好学,所以老师乐意悉心教导他,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大龙凤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 4.关于典故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5.我国古代有关勤奋读书的典故囊萤映雪 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悬梁刺股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叫孙敬的人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6.含有典故的诗句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朝闻”语出《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马三立:著名相声演员,“三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动, 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 谢冰心,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出自王昌龄诗句:“洛阳好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鲁迅:原名周树人,“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薄至清:“至清”取自《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浩然出自《孟子》:“君子善养浩然之气。” 傅楚:语出《孟子· 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欲其子之齐语也, 则使齐语也,则使齐傅诸?使楚人傅诺? 马千里:又名马良骥,四川书法家,语出唐韩愈《杂说·马说》:“左之有千里马。” 易家言:“家言”出自《史记·大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为《太史公书》序路,以拾遗补缺,成一家言。” 孔学思:“学思”语出《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雨殆。” 孙三省:“三省”语出《荀子·劝学篇》:“吾日三省吾身”。 徐竹心:“竹心”出自郑板桥诗句,取虚心节高之意。“徐”与“虚”谐音,徐竹心即虚竹心。 张驰:语出《孔记·杂记下》:“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弛雨不张,文、武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斐冲天:“冲天”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则惊人。” 韩三友:语出左诗“推李杏疾风一家,松竹梅岁寒三夜。” 李宗仁:字德邻,取自《论语》“里仁之为美”、“德不孤,必有邻。” 肖春晖:“春晖”出自唐代孟效《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温知新:出自《论语》“温故而知新”。 7.含有典故的古诗词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卖弄渊博。 其实也不尽然。 辛弃疾的词,用典是最多的。 贺新郎----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个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亲典故。《王明君辞序》 2、“更长门翠撵辞金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宫典故。 3、“看燕燕,送归妾”--------卫国皇后庄姜的典故。《诗经。燕燕》 4、“将军百战----故人常绝”-----西汉将军李陵与苏武的典故。 5、“易水萧萧----悲歌未彻”------荆轲刺秦典故。《史记》 6、“啼鸟还-----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血的典故。 7、“谁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园序》、《赠孟浩然》诗句意。 古代诗人写诗用典的人不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词中,辛弃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词。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见。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什运用典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空吟闻笛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乡翻似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空自惆怅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