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鸟的文化内涵例说古诗歌中的“鸟”意象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古代很多诗词大家,常常以鸟类为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新怨旧恨,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杜鹃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魄等。 《华阳国志·蜀志》载:“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子规鸟鸣,蜀人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声悲切。”也许因此,人们总是把杜鹃声与“悲伤”、“思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如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来未抵人间离别。”词人用杜鹃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伤感之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子规声声,仿佛呼叫着“不如归去”,然而,迁客却仍要远行,这是令人何等的伤情?作者正是借子规的啼声,来衬托自己的愁心。表达了对友人受贬的无限同情。 燕 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使人想起团圆或离散。“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成双成对的燕子,引起有情人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燕子依旧,物是人非,更易使人产生时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而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像燕无家可归一样,成了无根之人。南唐后主、亡国之君李煜,眼看燕子归来,和泪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 鸿雁 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华。” 赵嘏《长安望秋》:“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鹧鸪 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在诗词中,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对着江边的暮色无限惆怅,深山里又传来鹧鸪鸟悲苦的叫声。黄升《月照梨花》中:“不知郎马何处,烟草凄迷,鹧鸪啼。” “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的叫声,也是少妇的心声。“鹧鸪啼”,含蓄地表达了情系郎君,翘首盼郎归的心情。 乌鸦 乌鸦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过去的事情不堪回首,今天,飞集在敌人庙里的乌鸦争食剩余祭品,祭鼓频敲。 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收复中原的不满。蝉 蝉又名知了,以善鸣而闻名。 秋日来临也是蝉的末日将到,鸣声也显得凄切,古诗词中寒蝉即秋蝉鸣叫声大多带有凄凉、悲伤的色彩。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以蝉之高洁自况,也以蝉鸣的悲凉来衬托自己身陷囹圄的忧伤心情。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秋蝉叫声凄切,不仅点明了节令,而且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蝉鸣长一声短一声,声声牵动离人心。猿 猿是哺乳动物,据说与人类同宗。 它的啼叫声,更多地被赋予情感色彩。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猿声之哀,衬托出了“悲秋作客”、“失意潦倒的困境。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以杜鹃和猿的啼声渲染了悲苦的气氛,反映环境的恶劣,表达心中的愤懑。黄鹂 黄鹂声脆,易使人喜。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欢愉开朗的胸怀闻黄鹂声便知;晏殊“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农家春游之乐跃然纸上。 2.谁知道带有猿字的诗词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李白《长干行》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蜀道难》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刘长卿《新年作》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马戴《楚江怀古》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3.【有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的资料几意思额,我要的是唐诗宋词元曲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词还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元曲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4.唐诗宋词元曲要意思1,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阳春曲·知几 [元]白朴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 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普天乐·愁怀 [元]张鸣善 雨儿飘,风儿扬。 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 风萧萧梧叶中,雨点点芭蕉上。 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 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5.《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内涵是什么表面看,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盛行的文学形式。 唐朝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明清的小说。 但纵观作者的整篇文章,不难看出。 除了这表面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份潜藏的隐忧。 宋词,那是可以与唐诗相媲美的文学形式。但是当今呢?当今盛行的文化形式是什么?是否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光芒? 这就是作者不断的反思。 接着他还从歌曲方面谈到。无非也就是现代的歌曲越发的粗俗,已失去了文雅的气息。 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想必是作者担心的事情。 但我觉得社会还是在进步当中的,只不过作者太了解以前,太不了解现在,更没看到未来。 6.《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内涵是什么表面看,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盛行的文学形式。 唐朝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明清的小说。但纵观作者的整篇文章,不难看出。 除了这表面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份潜藏的隐忧。 宋词,那是可以与唐诗相媲美的文学形式。但是当今呢?当今盛行的文化形式是什么?是否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光芒?这就是作者不断的反思。 接着他还从歌曲方面谈到。无非也就是现代的歌曲越发的粗俗,已失去了文雅的气息。 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想必是作者担心的事情。 但我觉得社会还是在进步当中的,只不过作者太了解以前,太不了解现在,更没看到未来。 7.综合性学习 《唐诗宋词中的天道与人道之间 “玉露凋伤枫树林”,这是我最喜欢的杜甫的一句诗。 你秋天不是来了嘛,你不是要凋零万物嘛,你不是要令万物肃杀嘛,可是在德配天地的仁者的眼中,这就是一种爽利之美,你看秋霜都化为玉露了。 第二个问题,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 我们中国人没有外在的上帝,但是我们有一个天道,天道是什么呢?天道一点都不神秘,天道就是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基本社会秩序的强化,把它强化到了上升到了天道这样一个高度上。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天道永远高于人道,人道永远不可能达至天道,也就是说不可能和天道重合,或者超越天道。 而天道又给人道提供了一种指向,它是指引人道发展的一种力量,那么这就是疏离。这个疏离你不要以为它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恰恰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于人道的天道,让我们不断去追求。 同时人道与天道还有亲合的一面。这种亲合的一面就是说天道来源于人道,同时它又要还于人道。 但这个还于人道它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回归,这就是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 我们来读杜甫的两首诗,看看他是怎样表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 先说《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你看首联,起句突兀,可以说如狂飙来自天外,一下子就将全诗笼罩在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当中,同时又透显出儒家所说的,那种刚健不息的大化流行,它的基本情调是廓大而深沉的。自从宋代的严羽以来,我们对诗圣杜甫的诗,一直用四个字来概括他的艺术特点,就是沉郁顿挫。 但是历来没有人解释沉郁顿挫,到底在文化上是什么含义?从文化的视角来赏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沉郁就是指他的浓烈的悲剧意识。而顿挫就是在这个浓烈的悲剧意识的基础上,经过艰难的过程,来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超越。 颔联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家最喜欢的我想是这句诗。 这句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精神内涵是一样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也不过是长江岸边的一棵树一片树叶。 一棵树能有多长的寿命,一片树叶能有多长的寿命呢?相对于滚滚的长江,相对于无尽的长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只要把无边的落木融入到滚滚的长江当中,那么你就获得了永恒。 你不要只想到你自己是一片落叶,是没有价值的,你还要看到这滚滚的长江,这无尽的长江。这就是在给我们指出了悲剧困境的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出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四句现在的读者觉得好像是没有味道。但是如果你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尤其你经历过沉浮,经历过艰难的时世,你再深入杜甫的心灵,你就会感觉到这四句诗确实是非常沉郁沉痛。 但是在沉郁和沉痛之中,又透显着一种豪迈,为什么呢?其实这后面四句它还是一种超越,而这个超越不是廉价的,艰难苦恨就成为超越的梯航。 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国悲剧意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讲究此岸与彼岸的统一、执著与超越的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 具体到这首诗当中,既有疏离也有亲合,但是这首诗最重要的还是人道和天道的疏离。你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就表现了天道高高在上,而人很难企及。 当然还有一句“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也是以疏离为主的一种亲合。 是不是杜甫诗中就没有以表现亲合为主的呢?有,那就是著名的《秋兴八首》的第一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这是我最喜欢的杜甫的一句诗。 你秋天不是来了嘛,你不是要凋零万物嘛,你不是要令万物肃杀嘛,可是在德配天地的仁者的眼中,这就是一种爽利之美,你看秋霜都化为玉露了。要想人道和天道合为一体,你的人格就必须达到很高的境界,一种能够包容天地的境界。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我听见什么话都顺耳。 可能吗?可能,人格境界到了可以包揽一切外事外物的程度,任何一种言语,任何一件事情,在他来看,都是丰富他发展他的精神资源,而对他没有任何损害,这就叫耳顺,这就叫德配天地。所以在德配天地仁者的眼中,秋霜化为玉露。 至于下面说“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不仅没有像李贺的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那样厚重那样凝重,反而使人感觉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因为再困难再萧瑟的秋天,再艰险的自然环境,都是可以被包容的。 所以这两句的黑沉沉、阴森森,在这里一点都不显得沉重,反能显出主体的宏大气魄,这就是人道与天道的亲合。 关键是最后一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一联诗是万家灯火的感觉。秋天来了,要做寒衣了,催动了刀尺,晚上打布的声音也在响起,这是一片人间烟火的情景。 你不要小看这人间的情景,它恰恰是回到了人间的人道。以天道始,以人道终。 天道和人道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