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和蓬岛瑶台有关诗句

1.圆明园中的蓬莱瑶台是出自哪首诗

来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乾隆御诗:

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真妄一如,小大一如,能知此是三壶方丈,便可半升铛内煮江山。

名葩绰约草葳蕤,隐映仙家白玉墀。

天上画图悬日月,水中楼阁浸琉璃。

鹭拳净沼波翻雪,燕贺新巢栋有芝。

海外方蓬原宇内,祖龙鞭石竟奚为。

蓬岛瑶台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莱、瀛洲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

2.蓬岛瑶台是什么寓意

“蓬岛瑶台”圆明园40景之一。

圆明园的营造者,在福海水面上设置了3个岛屿,坐北面南。由于3岛基本东南、西北一字排列,三岛间有两座曲桥连接,所以只有从南北岸才可遥望出3岛的大体轮廓。

中岛最大,45米见方;东岛居中,基本30米见方;西岛最小,东西20米,南北20余米。 3岛东侧对岸近点190米,南侧对岸近点270米,西侧对岸近点180米,北侧对岸近点240米。

1985年在挖福海土方过程中,维护住了3岛历史位置的真实性,并对驳岸、叠石山形、建筑基址、东西两岛的古建筑等进行了积极而适时的保护性清理、整修。 盛时3岛亭台楼阁,在时而湖面如镜、水气烟花,时而波涛拍岸、波澜壮阔,时而碧波荡漾、云雾缭绕等变化之中,一幅幅梦幻中的仙境画面,神秘漂浮而出。

秦始皇相信一个姓徐的方士之说,东海有三座神山,一名蓬莱、二名方丈、三名瀛洲,都居住着仙人,并且长生不老,还说三座神山上生长着长生不老的仙药,常人服用了同样可以永葆长生不老。后来就有了秦始皇派徐方士率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求仙采仙药的活动。

这样的一些记载与传说,后世还有相信此说的帝王出现。 久寻不得,人们变换了个方式,将其运用在绘画之中,搬入园林之中。

依据史料,中国从汉代开始,便以不同形式,在园林内较大水域中摆上3个岛屿,寓意东海三神山,简称“一池三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传统的造园手法。 福海中的“蓬岛瑶台”就是同一手法的运用。

有人说福海 3岛的位置居中,使 正面没有足够的景深… …甚至主张向北推移 数十米。 历史就是历史, 尊重历史是后人的天 职。

我们往往认为 “好”或“不好” 时,却恰好是自己还 处于全然没有看懂的状态。基于这样的认识,1985年福海保护 整修工程时,维护了岛的历史位置。

以便后人评说、借鉴。

3.关于圆明园里的“蓬莱瑶台”的资料

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

在福海中央作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 据《史记》载,秦始皇(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妄想长生不老,方士徐市(市音fu,今亦作徐福)上言称,东海中有三座神山,曰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

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蓬岛瑶台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651-716年)的"一池三山"画意建造的。

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 扩展资料: 蓬岛瑶台的建造正符合了皇帝对神仙和仙境的追求。

据史料记载,在圆明园尚未被毁坏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这五代帝王都有留下描写该景区的诗句。 这在圆明园,在整个清代皇家园林,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都是不多见的。

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 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

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

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

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 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

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 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

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在此海岸边,还可见到无数的竹笼或亭子,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里,养着各色品种的水禽。陆地上,也不时见到放养观展的动物,或是供射猎的小小园苑。

皇上或皇后、嫔妃和宫女以及太监日常起居处,由一群殿堂、庭院、花园组成,浑然一体,气派非凡。一言以蔽之,这是一座城池,至少与多尔城的面积相差无几。

而其它各处殿宇,不过是游玩、饮宴和宵夜的场所。皇上的日常起居之所就坐落在紧邻大宫门的地方,有数座前殿、觐见大殿、多处庭院和花园,如同一座岛屿一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蓬莱瑶台。

4.只在蓬莱云水间是哪首诗里的句子

来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乾隆御诗: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

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真妄一如,小大一如,能知此是三壶方丈,便可半升铛内煮江山。

名葩绰约草葳蕤,隐映仙家白玉墀。天上画图悬日月,水中楼阁浸琉璃。

鹭拳净沼波翻雪,燕贺新巢栋有芝。海外方蓬原宇内,祖龙鞭石竟奚为。

蓬岛瑶台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

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莱、瀛洲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

5.蓬莱瑶台什么意思

圆明园中的一个建筑。

蓬莱瑶台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651-716)的"一池三山"画意建造的。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观赏。

蓬莱瑶台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 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蓬莱瑶台殿宇因在岛上幸免于难,1870年(同治九年)毁于火。

1985年清整补砌蓬莱瑶台三岛基址、驳岸和叠石,并修复东岛“瀛海仙山”六方亭、西岛庭院和东西曲桥。 扩展资料: 蓬莱瑶台的相关传说: 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

据传说,秦始皇曾派一个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为徐福寻找仙境和仙药,企求长生不老。当然,这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雍正皇帝让工匠们在圆明园东湖上用粗犷的石头建造了三座大小岛屿,象征着蓬莱、瀛洲和方丈传说中的“三仙山”。岛上有宫殿和游憩平台,“望之若金堂五所。

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福海沿岸还有十多处园林佳景。

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水面开阔,景色优美。

每逢端午节,这里都举行大型龙舟比赛。七月十五日夜,清朝皇帝在这里欣赏河灯。

冬天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蓬莱瑶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6.怎样描述圆明园的蓬莱瑶台

蓬莱瑶台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

在福海中央作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据《史记》载,秦始皇(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妄想长生不老,方士徐市(市音fu,今亦作徐福)上言称,东海中有三座神山,曰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

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 蓬岛瑶台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651-716年)的"一池三山"画意建造的。

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

7.关于瑶字的诗句

1、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2、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宋代: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

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鸣叫声将我从遥远的梦境中惊醒,已是三更时分。起来独自绕着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没有人声,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已白头。家乡的山上松竹已长大变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3、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4、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宋代: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译文:

小院掩映在春色深深的绿树繁花中,楼上小窗闲掩,层层厚重的门帘没有卷起,幽暗的闺房中显得暗影沉沉。独自靠着栏杆,愁情无人可以诉说,只好心不在焉地拨弄着琴弦。

云虽无心,却催得暮色早降;微风吹雨,暮色中的轻风吹动着细雨,拨弄着暗淡的轻云。院子里的梨花即将凋谢恐怕连这斜风细雨都难以承受,真让人伤景。

5、潇湘神·斑竹枝

唐代: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译文: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