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人为什么极度推崇白居易的诗词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这么推崇白居易的原因生活知识的分享2018-03-20因为相对来说,白居易的诗跟这些人比起来,明显更浅白通俗呗。 不是说白居易的诗不好,意境啊艺术性啊很多都是上品,但白居易的诗确实有这个特点,他早期的诗犯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毛病被友人批评过,打那以后他幡然悔悟力避此病甚至有点矫枉过正了。他写诗据说有个特点要作到老妪都解,就是说没文化的老婆婆都能理解看懂。 说是他的许多诗写好之后都读给没文化的老婆婆听,如果听不懂再改。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了,他后来位高权重真的是否做到这一点也不确定,不过这个传说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跟他诗的特征确实相映衬验证。 而日本人虽然用汉字许多人都精通汉学汉诗,但是这个文化隔膜理解障碍显然也是明显存在的,而白居易诗的特点显然使这种文化隔膜理解障碍最小化,最容易得到日本人的理解引起共鸣呗。唐宣宗李忱有诗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一句说的就是白居易诗的普及性或者说是特点,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的诗显然就不具备这种普及性和特点,即使在中国本土也是一样。而日本人泛义理解来说,就算胡儿,搁这里应景正对。 苏东坡评唐人诗,有郊寒岛瘦元轻白俗之说,这里的白俗说的就是白居易,你说庸俗也好俗气也好通俗也罢,沾了一个俗字就好像有点降格吧。但是苏东坡还是比较推崇敬仰白居易的,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他曾经以前贤白居易自比,杭州白堤苏堤苏东坡自己也当荣耀。即使这样,他仍然说白居易的诗“俗”,可见白居易诗的这个特点有多么的明显。 而正是这个特点,当通俗浅白理解吧,使得白居易的诗能更为汉学水平相对来说差有文化隔阂理解障碍的日本人理解认同,相比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能最大限度的为更多的日本人喜爱从而普及推广吧。 2.日本人用我们的汉字,读唐诗,看三国,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可为何恨这就要问为什么日本人用我们的汉字,读唐诗,看三国,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了。 日本最初就认为自己可以和中国分庭抗礼,从隋朝到唐朝初期,日本对华遣使时多为政治目的,而且带着一种骄傲态度,甚至是傲慢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 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唐朝建立了天可汗制度后,特别是663年和唐朝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战斗——白村江之战,使日本对大唐心生敬畏,此战日本惨败,甘心等同“蕃国”,使得日本在此后的九百多年间都不敢再入侵朝鲜半岛,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开始努力学习唐朝各种先进的制度、技术与文化,包含效仿高宗天皇称呼,后来也取了太宗贞观年号.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妄图染指中国,甚至想打到印度,最后被明朝击败。 之后就是19世纪甲午前后的事件,包括甲午海战 1855年吉田松阴提出的“扩张补偿论”; 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大陆政策”; 1869年,木户效允提出的“征韩论”; 1890年,山县有朋提出的“利益线论”; 1928年,石原莞尔提出的“满洲利益线理论”,以及近年提出的“国际正义论”等等。 在最近400余年的历史中,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征服对象。 日本的“神道史观”认为:日本不是普通的国家,而是神的国土。 远古时代的先王先祖不是人、而是神,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 神道史观”又演绎出了“皇道史观”:天皇既是主宰日本的神、又是政治的君王和军事的统帅;天皇的权威来自于神话中的皇祖因而神圣不可侵犯。 19世纪中叶,“日本中心主义”学说继承“皇道史观”,进而提出“八肱一宇”的观点:世界是由八条大绳子紧密连在一起的,最终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着伟大的天皇之军来抚育、教化和征服万国,地球将被日本统一。与其为近邻的中国自然成为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 可以说,征服中国,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