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唐诗宋词中的悲情故事◆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上篇记实,下篇记梦,突出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诗的悲伤基调。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卓文君《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汉朝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恋爱故事是很动人的。 据说,司马相如穷困时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作客,在饮宴中偶然见到卓王孙新守寡的女儿文君很美貌,于是弹奏《凤求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挑逗文君。 文君果为所动,当夜与相如私奔成都。 相如是个贫苦文人,生计无着,过了一阵只好同文君回到临邛开个小酒店。就开在卓府对面。 卓文君当垆卖酒,卓王孙大为恼怒,不忍爱女抛头露面为人取笑,只好分一部分财产给她。司马相如后来到京城向皇帝献赋,为汉武帝赏识,给他官做。 司马相如在京城想娶茂陵女为妾,卓文君听到此消息,写了这首白头吟表示恩情断绝之意。 2.什么是唐宋诗词构思中的生命意识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3.谈一谈中国古人的生命意识,可结合文学作品,从生命的起源,价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 : 唐宋,中国封建历史的颠峰时期。 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震古烁今的意义。唐宋词人之多更如过江之鲫,如云如雨,不可计数。 ****鬼才,未见其珍。诸如唐宋八大家、唐宋十大词人、三苏、范文正、欧阳文忠、柳永、辛弃疾,更有风华卓绝的女词人李清照。 生命意识,何谓生命意识?听者一听难免感慨万千,一下子有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感觉。古之有楚,楚有屈原,一代《天问》,流传千古。 我不禁觉得我今天 所想的这个“生命意识”,古人也一定如此询问深思过。只是我一直这样看待:中国古代文人身上总有一种契合,那是一种内在的相似性,毕竟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 的文化有着强大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有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那种超越时空的孤独和凄凉的悲壮;有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鹤梅老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种超越世俗,物我两 忘,归返自然的人生境界;有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有范文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生为苍生,福为社稷的胸怀、理想和气 魄;有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就有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种征战沙场,保卫边疆,以及守疆拓土的雄心壮志, 更有一种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恨。 这是一种继承,历史的继承,这是历史的不可逆转性。 米兰·昆德拉有这样一句话: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出现在伟 大的历史时刻,那里有伟大的历史背景……而唐宋正是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的伟大的历史背景,因而这些文人才更为夺目,这些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开创。 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这样讲:“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如此结合看来,唐宋词人在“生命意识”这个问题的看待上,既有其历史的继承性,也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性,只不过这种历史的独特性会对前人认识有所补 充和拓展;而且如果单单是从唐宋词人本身的生活历程和感情的变化来看,他们又会有所不同。 就如词人本没有豪放的词人和婉约的词人之分,只是在一定时期的一 定作品中体现词人那时的心理特征而已。 如果要了解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就需要从三方面来分析入手:一、中国古代历史文人的“天人思想”。 二、 唐宋词人的历史和命运。三、唐宋词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生境界,也就是唐宋词人的“心路”。 本来是忽略了第一点的,只是王国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罔不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 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解释上说:第一境界是所谓世无明王,栖栖惶惶者,第二境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第三境界是非归与归。 我想 这也算是对唐宋词人的一种描写吧。 唐宋词人逃脱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出则入仕,“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文人的宿命。 苏东坡的一生也 曾风光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曾位及人相,也曾低落过,被贬闽南,方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闲情雅兴。这种大开大合的人生历程,使 得苏轼也只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柳永,天纵其才,却不能为当权者所用,只能在醉生梦死的边缘挣扎,“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其凄婉。 我们只能感受 到他们那一时的生命意识,没有哪个人就是那种意识的对号入座,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也有他们自身情绪上的“维恒”。他们的思想是复杂的,他们的生 命意识也是复杂的,这是个人历史的不可逆转性造成的。 在大的历史背景上,人的意识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在南宋,词人们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思 想,抵抗外敌,收复失地,维护大宋。 于是有岳飞、辛弃疾抗金,只是希望越大,当希望破灭时失望越大。这两个抗金的代表人物,一个以死来增添了《满江红》中 的悲愤,一个则清醒地看着王朝的衰败,“塞马空肥”。 当他们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时,意识也变得消沉,于是有归隐,不仅是人的归隐,也是心的归隐,终日不谈国 事,放逐于山水田园之间。 唐宋词人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都有一个心的放置点,只是这点是不固定的,这个 点的变化轨迹也是唐宋词人们的心路历程。 他们既想维持这种“恒”,又想打破它,于是他们转而追求另外一种平衡:天与人之间的恒,就像所谓的“天人合一”, 只是在这当中他们能做到的很有限。这是一种残缺美,残缺本身就是一个人世间不可变更的规律。 唐宋的词人们也都认识到这种不可变更的残缺,但是 他们却也跳脱不出这世俗的框框,他们仍是一个劲的追寻“什么是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悲惨的命运仿佛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西西佛,更像中国文化故事里的 “井底之蛙”,坐在井中观天,虽不能一窥全貌,却也能。 4.唐诗宋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首词的全文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 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金·元好问《摸雨儿》 【作者小传】: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博通经传,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 金亡不仕,以故国文献自任。 能诗词,诗多记述时事,慷慨悲凉,有“诗史”之称。 词近苏、辛,风格沉郁。著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中州乐府》,金人诗词多赖以传。 【词牌简介】:《摸雨儿》:一名《摸鱼子》,唐教坊曲名。晁补之词,有“买陂塘,旋栽杨柳”句,更名《买陂塘》,又名《陂塘柳》,或名《迈陂塘》;辛弃疾赋怪石词,名《山鬼谣》;李冶赋并蒂荷词,有“请君试听双蕖怨”句,名《双蕖怨》。 正体为双片116字,上片10句六仄韵,下片11句七仄韵。《词律》卷一九、《词谱》卷三六俱列之。 此词前有小序云:“太和五年乙丑岁,赴州并试,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予《雁丘辞》。 旧时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从此词前小序可知,作者写下的这首词,是因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深深感染、震撼了作者,这既是悼,同时更重要的是咏。 作者在咏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着一个“情”字,以大雁为依托,充分运用拟人等艺术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对一个大雁殉情的故事作了细致深入的描绘,词句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凄恻感人,缠绵婉转,甚至催人泪下,词在后部对殉情大雁也寄托了一片深切的哀思。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词在起笔即陡然以问句形式切入主题,这么直截了当,也这么干脆利落。对大雁的死,作者首先考虑的是殉情,是一个“情”字使大雁毅然决然地舍弃求生而选择生命的极端,那么这“情”又是什么东西呢?值得付出生命代价?作者在问,问谁?问世间。 这既然是世间发生的一件事,世间就必然知道它的理所当然,可见作者思维想象多么丰富空阔。“情是何物”,似乎这并不是一个非常难懂的问题,但一般人最容易把它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普通爱恋,然而,作者在探讨和想要表达的却是层次更为深刻的“至情”、“挚情”。 对这种“至情”、“挚情”的探述的另一层含义,作者亦是在唤起人们对“至情”、“挚情”要关注、重视和珍惜。 在古人眼里的真正的“情”,是“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所以,生生死死在“至情”、“挚情”间根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界限,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虽然是在问,但同时也是在发出这种超然意识的警示。作者以这样的基调开篇,不仅气势旺盛,引人慨然,而且也为下面的叙述提供了思路与笔法。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在上拍恢弘气势下此拍笔锋一转平婉,可谓铿锵错落,韵回跌宕。 这是对大雁曾经的生活处境、感情情愫展开的追忆式描写。“天南地北”表明了大雁生活的颠沛,秋天来时即南下越冬,来年春暖花开再复回北去。 “双飞客”,正说明了大雁情投意合,朝夕共处,双栖双息。多少个寒来暑往,就是在这年复一年的迁徙中双双携手并进的。 短短两句,前句从空间着笔,后句从时间落墨,通俗而形象地描述了双雁的情深意笃,自己不能没有对方,对方是自己的唯一。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人性化的理想色彩。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此拍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大雁平时生活的情情趣趣。与常人一样,他们既有欢乐,也有短暂的离愁,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是什么境遇,他们都始终坚持在一起,没有任何因素能把他们分开。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使得他们之间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呢?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拟人的思维:这都是源于一种情,一种痴情。 只有象这样的痴情儿女,才会如此坚贞执著。 从开篇到这里,词句并不是很深奥,而是很通俗,故事也不是很复杂,但就是在这样一连串通俗的词句和并不复杂的结构中,凝铸着深刻哲理,浓缩着深情笔墨,叫人读来心动肉搏,牵肠挂肚,缠绵悱恻,欲罢不能。 上片结拍有五句,“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转向了对大雁的心理描写。“君”指殉情大雁。 当双雁之一被杀之后,另一虽获得了求生机会,但是,面对爱侣已经逝去,自己成了形只影单的孤雁,想想“万里层云,千山暮雪”,自己能独自去哪呢!哪里是我的归宿,哪里还有我的欢笑?前途不仅险阻,而且迷茫,生活既无依又无靠,象这样再继续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为大雁殉情交代的缘由。 此拍通过心理刻画与抒情描写,自然而然地把落脚点归结到了“情”字上。 大雁殉情这是一种勇敢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是作者赋予的思想。同时,在作者的笔下,还隐伏着对殉情大雁的这种忠情发出的赞美。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