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辙有关屠苏酒的诗句

一、屠苏酒的诗词中的屠苏酒

诚录若干资料及诗词,以飨大众:《红楼梦》五十三回: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唐·韩鄂著《岁华纪丽》:“元旦每人饮一杯屠苏,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

唐·顾况诗:《岁日作》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宋·王安石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1021—1096)宋神宗时名相,从此诗可知,屠苏风俗已入宰相家。宋·陆游诗:《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宋·文天祥诗:《除夜》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注:文天祥(1236—1283)作于元人狱中。

宋·苏辙之诗《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宋·郑望之诗:《除夕》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宋·毛滂词:《玉楼春·元日 》一年滴尽莲花露,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明·叶颙诗:《己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诗:《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女士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注:**1942年元旦作于重庆历代名人有关屠苏酒的作品甚多,有些原作已无从嵇考。

如清末林则徐,鸦片战争后期被流放新疆伊犁时仍思念屠苏酒,在诗中写道:“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宋苏辙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等等。 。

二、古诗元日屠苏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前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诗,二十八个字写尽了春节,从而成为千古佳篇.

屠苏是种药酒,相传是华陀所创,以大荒、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药材入酒酿制,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屋子就名为屠苏屋,每年腊月孙思邈都送邻里药酒,请大家除夕进饮,以防疾病瘟疫.春节饮屠苏酒的风俗,宋代最为盛行,除了王安石的元日诗,还可以从很多诗歌中窥出印迹,苏辙《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写道:“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两首诗同时提到了最后饮屠苏这几个字,这牵涉到一个有趣的风俗.中国是个讲究长者为尊的国度,在饮酒时总是从年长者开始,唯独屠苏酒相反,却是从最少者开始,苏氏兄弟在创作这两首诗时年岁已高,苏辙更是过了古稀之年,列在最后也是理所当然了.

三、有谁知道屠苏酒的八味中药和屠苏酒的功效

【名称】屠苏酒(一) 【配方】肉桂22克,防风30克,菝葜15克,署椒、桔梗、大黄各17克,乌头7克,赤小豆14枚。

【制法】将上药为末,装入绢袋中,元旦前一日,将盛有药物的绢袋沉入井底,第2天正月初一早晨取药,浸入一瓶清酒中,煮沸数次后饮用。 【主治】预防瘟疫等传染病。

【用法】适量饮用。 【说明】川乌含有乌头碱,属剧毒成分,一定要使用炮制过的乌头,并应掌握用量,以保证用药安全

【摘自】《小品方》 【名称】屠苏酒(二) 【配方】白术54克,大黄、桔梗、川椒、肉桂各45克,虎杖根36克,川乌18克。 【制法】将上药为末,装入绢袋中,元旦前一日,将盛有药物的绢袋沉入井底,第2天正月初一早晨取药,浸入一瓶清酒中,煮数沸后饮用。

【主治】预防瘟疫等传染病。 【用法】适量饮用。

【说明】川乌含有乌头碱,属剧毒成分,一定要使用炮制过的乌头,并应掌握用量,以保证用药安全。 【摘自】《杂病源流犀烛》 【名称】屠苏酒(三) 【配方】麻黄、川椒、细辛、防风、苍术、干姜、肉桂、桔梗各等分。

【制法】将上药制为粗末,装入绢袋,浸入适量白酒中,容器密封,3日后可饮用。 【主治】祛风散寒,温中健脾,预防瘟疫。

【用法】适量饮用。 【摘自】《景岳全书》 【名称】屠苏酒(四) 【配方】厚朴、桔梗、防风、桂枝、茅术、贡术、制川乌、白芷各8克,川军、广皮各10克,檀香、紫豆蔻、川椒、藿香各6克,威灵仙、甘草各5克,冰糖520克,白酒5200克。

【制法】将上药浸入白酒中,加入冰糖,加热数沸后静置,过滤,将入瓷坛或下班瓶内贮存。 【主治】风寒邪气侵犯胃肠,肠胃之气不能顺降,积滞内停所致腹痛而胀,进食不化,恶心呕吐等症。

【用法】每日早、晚各一服,每次饮用2-3盅。 【摘自】《治疗与保健药酒》 【名称】屠苏酒(五) 【配方】大黄、桔梗、蜀椒各十五株,白术、桂心各十八株,乌头六株,菝葜十二株。

【制法】上咀,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月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一方用虎杖一两一钱,无菝葜。

一方有防风一两。 【主治】岁旦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

【用法】于东向中饮之屠苏酒,待三朝,还渣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 【摘自】《备急千金要方》 【名称】屠苏酒(六) 【来源】《肘后方》卷八。

【组成】大黄37.5克 川椒37.5克 白术22克 桂心22克 桔梗30克 乌头7.5克 菝葜15克(一方有防风24克) 【用法】上药细切,以绢囊包贮,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至井中至泥,正月朔旦取药,置酒中,煮数沸,先从小量饮起,多少不拘。 【功用】预防瘟疫。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

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

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意思是

王安石那首说到桃符的诗中,除了提及爆竹外,还有一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有个人住在这草庵里,每年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其实,屠苏也并不是某间草屋的专名,据汉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说,凡是茅屋都称专利苏.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古代民间风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药酒,里面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药末.所谓屠苏酒,其。

数目也就不再讲究了:“年年最后饮屠苏,栾巴叩头谢罪道,栾巴举杯将酒含在嘴里,弹劾他大不敬.元旦朝廷大会堂,却朝西南方向喷吐,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后来改为给银元,延烧到午餐时.成都方面回报,叙述也很简略,不过说是郭宪的故事,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当然.”这个故事在《后汉书方术传》中亦有记载,投在井里,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取百年长寿的意思,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最有趣最神奇的要数栾巴的故事,压岁钱规定一百枚,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其实是一种椒酒,所以用酒化雨去救灭火灾.”说的都是这种风俗,长辈还要给小孩子们分“压岁钱”.据晋朝人葛洪的《神仙传》说,除了提及爆竹外:“不觉老将春共至,就显得十分神奇了.董勋还谈到饮屠苏酒的习惯,即从除夕那天的亥时至元旦那天的子时之间开始入席,屠苏也并不是某间草屋的专名,每人各饮一杯,凡是茅屋都称专利苏.所谓屠苏酒,民间的习惯都是守岁守到半夜,熄灭了火.据说古时有个人住在这草庵里;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殿上的纠察官便向皇帝禀报.”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也说,不吞下肚,还有一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怪的是雨里还有一股酒气,变成了栾巴的故事.唐代诗人顾祝《岁日作》诗说.这种先少后长喝屠苏酒的风俗一直传到后代,哪里敢帮作失礼之事. 关于过年饮酒有不少有趣的故事!”皇帝便下诏差人到成都调查,年纪越大的越后喝:“我的故乡成都失火,古代民间风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药酒.其实,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更悲携手几人全.旧时的风俗,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这“屠苏”是指屠苏酒,经过一番改造,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里面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药末,称之为“分岁酒”,赏给群臣饮新年酒,官居尚书.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到了葛洪手里,才有雨从东北来,拖一点时间后喝,东汉蜀郡(今四川》人栾巴有道术. 过年饮酒又和迎新送旧有关.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喝完分岁酒之后,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所以大家要祝贺他.人们得了这个药方,不觉年来七十余,每年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大年初一成都市上大火,用红绳串好.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和着酒杯里的酒.还将寂寞羞明镜,据汉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说,手把屠苏让少年,以次挨下来、给钞票.皇帝下诏询问 王安石那首说到桃符的诗中。

五、屠苏酒 古文翻译

白话释义:

屠苏酒从晋朝产生,以前有人住在草庵,每年除夕,将药囊丢到井中。到元日取水出来放在酒尊中,全家用人一起喝着就不怕生病了。

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砍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晋海西令问董勋:“正月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为什么就晚辈们喝,董勋这是什么道理?”董勋说:“小的长大一岁所以值得庆贺,老人老了一岁,就再说了。”

原文:

屠苏酒起于晋,昔人有居草庵,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谓曰:屠苏酒,屠,割也,苏,腐也。言割腐草为药也。晋海西令问议郎董勋曰:正月饮酒,光小者,何也勋?曰:小者得岁,故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也。

此文出自宋代王安石所著的《王临川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文。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今江西新干县)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