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的特点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唐诗的特征1、唐诗形式是多样: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2、唐诗的风格丰富多彩、推陈出新: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扩展资料: 唐诗繁荣的原因: 在隋末的农民蜂起的大起义中,原隋朝大官李渊和他的儿子们(世民与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劳卓著。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的帝国(疆域约1100多万平方千米)。 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 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而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诗。 3.唐诗的特色是什么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4.唐诗特点唐诗是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中国古典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深远,且流传广泛。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古体诗却不外呼两种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和律诗。 绝句和律诗也不会超出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要确严。 一首诗句数有限定。每句中用字平厌声有规律,韵脚不可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唐诗代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为:一、数量众多。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二、作者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自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 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统计)。三、题材多样。 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正如闻一多所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四、体制齐备。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 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五、艺术成就辉煌。 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 5.古诗的语言特点1000字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要准确的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就必须因人而异,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风格流派.因人定格,知人论诗,才能对诗歌的语言特点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鉴赏.对语言整体风格的鉴赏重点是会用一些有关风格类型的专用名词术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还有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孟浩然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 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 (7) 雄浑壮丽.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8) 粗犷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9)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0) 悲壮慷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1)缠绵哀怨. 诗作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尤其是古诗词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一、了解古诗词言特点 1.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律诗、绝句、词、曲这些古诗体裁,有固定的形式,这些形式促使诗人必须利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古诗语言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的特点,凝练而含蓄,言尽而意无穷.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1)讲究“准确传神”.古代“诗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诗人炼字的佳话趣闻.众所周知的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就是“炼字”的典范,“准确传神”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 (2)讲究跳跃和留白.古诗词为达到凝神精练,往往会省略一些可省可无的词语,造成诗句上的跳跃或戛然而上,留下空白,而这些跳跃,空白之处往往是诗意所在.诗味所在,读者需借助想象和联想方能完成对诗句的解读,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句省略了谓语动词的一些用以衔接的虚词,我们有解读时需在意象与意象间补上这些省略成分. 古诗鉴赏(一)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注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 6.唐诗有什么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 据《全唐诗》及其有关 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 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 从题材内容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大至国家兴衰、政治得失、社会动乱、战争胜负、民生疾苦,诸如盛唐时的对外用兵,盛唐 至中唐转折时的安史之乱,以及人民在其间受到的征戍与诛求之苦,中晚唐 的三大痼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倾轧,无不写入诗中,号称“史 诗”的作品不计其数。 小至琴技棋艺、书理画趣、虫鱼鸟兽,亦莫不人诗。 至于那些描写自然田园,歌咏日常生活,抒发离情别绪,赞美建功立业,向 往渔樵山林等传统题材,更多如雨后春笋。 而且形式各异,有纪游体、寓言体、赋体、传记体、传奇体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诗在反映现实的广阔 性和深刻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 它们从许多方面接触到当时社会的重大问 题,如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腐败无能、拒谏饰非、斥贤用奸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谴责,有的甚至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以 至后人无不感慨道唯唐人方敢如此。同时他们对农夫织妇所受到的种种压迫 与剥削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一大内 容。 它们还提出了妇女问题、商人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凡此种种都是前代 诗人没有或很少写到的。 唐诗的风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仅就盛唐而言,“李翰林之飘逸,杜工 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木秉《唐诗品 汇总序》)。 其中,孟襄阳(浩然)、王右丞(维)等人与高适、岑参等人 还被后人奉为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在盛唐之前,还出现过以华 丽壮美著称的“初唐四杰”体和以精工纤巧著称的沈宋体,在盛唐之后,还 出现过以清丽精雅著称的十才子体、以平易通俗著称的元白诗派(亦称长庆 体>、以奇警峭劲著称的韩孟诗派、以精深婉丽著称的温李诗派等。 具体而论,唐诗派别虽多,但总体而论,唐诗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能把充实的内容与饱满的感情,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完美地 结合起来。而这几个因素本是诗歌的基本因素,唐诗不但能兼而有之,且能 将其炉火纯青地融为一体,故而能登上诗歌的顶峰。 唐之前的诗并非没有充 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感情,但苦于表现方法、艺术技巧尚不能像唐人那样随心 所欲,作起诗来难免有些板滞拙涩,缺乏活泼流动的韵味与风情。唐之后的 诗并非没有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但很多内容和感情早已被唐 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所创新,故而作起诗来难免或多从形式及人工 安排上用力,或摆脱不掉因袭的成分,使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情 韵。 但唐诗则不同,历史的机遇使它处于一种最佳的处境。它一方面能保有 充实内容和饱满感惰,一方面又能在写作技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而唐人几乎开口便能写出好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葡萄美 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感情真切,情趣盎然,仿佛一切皆从胸中流出, 并非在有意为诗,但写出来的却是一派有如天籁的真情神韵,这正是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可及处。 就体裁形式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包括“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薮》外编卷三)唐 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既保有其古朴淳美的固有本色,又增加 其生动流走的新貌,特别是能吸收唐以来近体诗的优点,使其声情更加婉转 优美,摇曳多姿。 七言歌行体在六朝时尚属初起阶段,至唐亦蔚为大国。即 使是从南北朝起即已失去其音乐性的乐府诗,在唐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 步。 李白尚喜借旧题写时事,至杜甫则发展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 稹《乐府古题序》),专写新题乐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 至白居易,更团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发起了新 乐府运动,使乐府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人在诗歌体裁上的最大创新还在于律诗。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诗体。 所谓律诗即要求按一定的格律程式来写诗。唐人吸取了六 朝永明体诗四声八病说和骈文骈赋崇尚骈偶对仗的合理内核,将其进一步规 则化,产生了新体的律诗。 这些规律主要包括:音调要合乎平仄声的规律。 即在一句之中,要以两字为节平仄声相间,尤其要使偶数字平仄相间,在一 联两句之内,要平仄相对,如五言的出句为“平平平仄仄”的话(七言只需 在前边加上与五言一二两字相异的仄仄即可),那么对句即需作“仄仄仄平 平”(七言则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在两联之间,即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 联的对句之间要平仄相粘,如五言的上一联对。 7.唐诗特点唐诗是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中国古典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深远,且流传广泛。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古体诗却不外呼两种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和律诗。 绝句和律诗也不会超出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要确严。 一首诗句数有限定。每句中用字平厌声有规律,韵脚不可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唐诗代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为:一、数量众多。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二、作者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自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 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统计)。三、题材多样。 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正如闻一多所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四、体制齐备。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 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五、艺术成就辉煌。 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