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折桂

1.古代诗词中折桂一词有何典故

折:摘取;桂:桂树的枝条。因桂树叶碧绿油润,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故借喻高中状元。 ★ 引证解释

《晋书·郤诜传》:“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诜 曰:‘卿自以为何如?’ 诜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昆山 之片玉。 ’”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流传故事

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间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欢当樵夫,于是他就请白发神仙教他仙术,可是他学了很久都没有学成,后来,他又请白发神仙教他神游到月亮上,因为他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白发神仙很生气,就把他留在月宫,并说:“如果你心平气和地砍倒桂树,你就可以获得仙术”可是,吴刚每次砍完一段时间,桂树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他不断地砍下桂树,桂树不断的愈合。而大诗人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历史记载

我国以前科举时代俗称考试及第者为月宫折桂。

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 “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 “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未待完续 来源于百度百科

2.“折桂”这个词源自什么典故呢

不理解词语由来,是造成“折桂”一词 经常被误用的主要原因,下文就是如此。

有人老是质疑,内地电影为何无缘奥斯 卡。XX导演也说,他得不了奖,是天算不 如人算。

其实,无缘奥斯卡是对头的,因为 内地电影还不及格。x X导演的折桂也不是 天算,是技不如人。

“折桂”这个词源自一个典故。《晋书•却 诜传》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 自以为何如? ’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 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 武帝问郤诜如何自我评价,都诜便说:“我就 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 玉。” “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如今,“折桂”一词大多被人们用来比喻在各类竞技 比赛、评比中荣获冠军。“ X X导演”既然“无 缘奥斯卡”,只能是“落选”,不能说成“折桂”。

3.我叹秋风瑟瑟潇,爱洒天涯任逍遥,吴刚空对一轮月,迪吉折桂在九霄

我感叹那瑟瑟的秋风声,你为什么显得那么的凄凉?

(可这萧条的景象并不能影响我)逍遥地浪迹天涯,将“爱“随程播洒。

吴刚啊,你傻傻地在那月宫中伐树是为什么哟?(难道你不知道那树永远砍不断吗?)

我想我最终会成功的。(一定会吉祥如意地在”九霄“中”折桂“而归)

注:

瑟瑟: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

潇:潇瑟,风吹草木所发出的使人感到凄凉的声音。

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

吴刚:中国古代神话中居住在月亮上的仙人,他被天帝惩罚在月宫伐桂树。仰望一轮明月,可见月亮中有些阴影,传说那是吴刚在伐桂。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神桂不仅高大,而且能自己愈合斧伤。

空:没有结果的,白白地

对:向着;朝着。

迪吉:吉祥,安好。

折桂:获得第一

九霄:天之极高处

4.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问题.双调 折桂令 九日这首曲抒发了哪些思

希望采纳 谢谢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元] 张可久对青山强整②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③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强整:勉强整理。

③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1)这首曲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作用。(4分)(3)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 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4分)(4)“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请简要分析。

(4分)(5)、这首曲子中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让作者产生这一感情的原因是什么?(4分)(6)、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4分)试题答案:(1)①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对生命衰老的悲伤之情。

(三点,一点1分。只引用不概括,不得分)(2)①“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写的是繁华热闹的生活场景。

②通过写繁华热闹的生活场景,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或后面的“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或前后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诗人此时孤寂而思家的感情。 【指出写了什么内容1分(能答出“繁华热闹”意思即可。

如果只解释诗句字面意思,没有指出是什么生活场景,不得分)。手法(对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1分;结合曲的内容分析2分。

此答案只是就“对比(反衬)”这手法进行分析,若答“以乐景衬哀情”或“虚实结合”,分析有所不同】(3)(2分)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2分)“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2分) (4)(4分)“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或:对比,反衬)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

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5)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倦客思家”。

原因:①传统节日——重阳节引起作者思乡、思归之情。②南飞的大雁让作者触景生情,产生思归之情。

③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从而产生思归之情。④人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产生思归之情。

(语句1分,原因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表述与答案相近即可得分)(6)这三句作者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融入了作者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1分,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得分,对手法的具体分析1分,抒发情感2分)[注释]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③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④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

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⑤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金杯:黄金酒杯。

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⑥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译文]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

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赏析】《折桂令·九日》是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元曲。

这支令曲以重九游为题,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作者有意设置一个跌宕片段,回忆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此时人已垂垂老矣,官场倾扎,无力挣扎,斜阳、寒鸦使人感到无限凄凉。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

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

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

5.双调 折桂令 中秋分别表示元曲的什么

双调是元曲宫调中的一种,折桂令是元曲的曲牌名中一种,中秋放于曲牌名中一起,相当于副标题。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