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蟾宫折桂古人用以比喻什么蟾宫折桂本意是攀折月宫桂花,古人用 以比喻科举得中。 蟾宫,即是嫦娥所住的广 寒宫,据说由蟾蜍幻化而成。另外传说广寒 宫中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 《晋书•郤诜 传》中:“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 自以为如何。 ’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 说晋武帝有一天在东堂接见大臣,问大臣都 诜自我感觉如何。郤诜将自己比喻成月宫中 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 此后, 人们便经常用月宫桂枝来形容有才能的人。 隋朝之后,科举制度开始。 因为每年的乡试 一般都在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便将科举应 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中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 学了,就挖苦宝玉道:“好!这一去,可定 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关于此成语,古代的 不少地方还有相关风俗,科考之年,应试者 及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作广寒糕相互赠送, 取科场高中之意。 2.古代诗词中折桂一词有何典故折:摘取;桂:桂树的枝条。因桂树叶碧绿油润,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故借喻高中状元。 ★ 引证解释 《晋书·郤诜传》:“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诜 曰:‘卿自以为何如?’ 诜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昆山 之片玉。 ’”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流传故事 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间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欢当樵夫,于是他就请白发神仙教他仙术,可是他学了很久都没有学成,后来,他又请白发神仙教他神游到月亮上,因为他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白发神仙很生气,就把他留在月宫,并说:“如果你心平气和地砍倒桂树,你就可以获得仙术”可是,吴刚每次砍完一段时间,桂树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他不断地砍下桂树,桂树不断的愈合。而大诗人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历史记载 我国以前科举时代俗称考试及第者为月宫折桂。 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 “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 “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未待完续 来源于百度百科 3.“蟾宫折桂”是指到月宫里折桂树吗蟾宫折桂本意是攀折月宫桂花,古人用以比喻科举得中。 蟾宫,即是 嫌娥所住的广寒宫,据说由蟾蜍幻化而成。另外传说广寒宫中有一棵高五 百丈的桂树。 《晋书•郤诛传》中:“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 如何? ’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 片玉。’”说晋武帝有一天在东堂接见大臣,问大臣郤洗自我感觉如何。 郤 诜将自己比喻成月宫中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此后,人们便 经常用月宫桂枝来形容有才能的人。 隋朝之后,科举制度开始。因为每年 的乡试一般都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便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 桂”或“蟾宫折桂”。 《红楼梦》第九回中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 挖苦宝玉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关于此成语,古代 的不少地方还有相关风俗,科考之年,应试者及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做 广寒糕相互赠送,取科场高中之意。 4.问鼎折桂下一句舍我其谁 蟾宫折桂 舍我其谁) 拼音】chán gōng zhé guì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出处】《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示例】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老爷,我们老爷就可以中举,名叫~。 ◎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 【近义词】金榜题名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比喻考试得中 |